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3-10-09
担保合同是指在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原则基础上为保障实现而设立的合同。其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
担保合同属于合同的一种,其目的是为了担保主债合同的实现。因此,担保合同的存在必须以主债权债务合同的设立为前提条件。
担保合同的效力主要是通过考察主合同的有效性、担保合同的主体、客体和内容的合法性来确定。首先,担保合同是从合同,即依附于主合同的存在而存在。如果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作为从合同也无效。如果当事人在担保合同中有另外的约定(比如约定为不可撤销的担保),则按照约定处理。其次,担保合同的主体不合格会导致担保合同无效。例如,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单独担保合同应被认定为无效;国家禁止为保证人的单位,如未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机关、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事业为目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者未经法人书面授权的法人分支机构、职能部门,违背国家法律规定,订立,做为保证人都应认定为无效。第三,担保合同的客体若违背国家法律、政策、公序良俗或有害社会利益也应认定为无效。例如,不能以人身为标的设立担保合同;不能以法律明确规定不能作为抵押物的财产作为担保合同的标的;如以土地所有权作为抵押标的担保合同无效;担保的内容如违背法律或有害社会公共秩序应为无效,如保证人向债权人保证若债务人不履行债务就砍下债务人的一支胳膊,这样的担保合同无效。
当担保合同被确认为无效后,其民事责任的承担应根据当事人各方的过错程度来确定。如果债务人、担保人和债权人都有过错,应根据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