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4-12-17
根据中国《民法通则》的规定,代理人在第三人的原因下违反了被代理人的义务时,应向被代理人披露第三人的身份。这样,被代理人就可以行使代理人对第三人的权利。同样地,如果代理人因被代理人的原因未能履行对第三人的义务,代理人应向第三人披露被代理人的身份。
因此,第三人可以选择被代理人或代理人作为相对方来主张自己的权利。然而,一旦第三人做出选择,就不能更改所选择的相对方。与此同时,被选为相对方的被代理人可以主张对代理人的抗辩权。因此,在第三人不知道代理人与被代理人之间存在代理关系的情况下,隐名代理并不直接对被代理人产生约束,而是通过被代理人行使介入权或第三人行使选择权,使被代理人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根据中国《合同法》第402条和第403条的规定,隐名代理在特定民事活动中适用。即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在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与第三人订立合同的情况下,会产生代理的法律后果。根据第三人是否知道代理人与被代理人之间的代理关系,规定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根据以上规定,隐名代理在中国的立法上有以下构成条件: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代理人在被代理人的授权范围内实施隐名代理行为;代理人实施隐名代理行为是以其与被代理人之间的约定或法律允许隐名代理为前提的。在理论和实践中,隐名代理与显名代理是相对的,它涉及代理行为和代理关系的问题。
传统上,大陆法系主张显名主义,即在代理行为中,代理人必须明确表达“以本人名义”的意思表示。这也是民事法律行为有效成立的基本要素,只有明确表明“以本人名义”这一意思表示,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才归于本人。长期以来,显名主义直接指导了大陆法上的代理立法,将不以本人名义的代理行为排除在代理关系之外,并通过间接代理制度来调整那些为本人利益而以自己名义与第三人进行法律行为的权利义务关系。
相比之下,普通法上的代理构成不要求显名,因为没有法律行为理论原则的指导和限制,普通法认为代理权是产生代理的基础,对于那些有代理权但不以本人名义进行活动的行为,仍然可能发生代理并由本人承担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这就是普通法上的隐名代理。
根据《合同法》第402条的规定,隐名代理的适用范围仅限于“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订立合同的行为。从字面上理解,只有在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行为时,才可能适用隐名代理。隐名代理在大陆法和英美法中被广泛承认。在大陆法上,隐名代理规则被欧洲各国法律普遍接受。例如,德国法奉行代理中的公开原则,以保护意思表示相对方的利益,使其能够知悉自己的交易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