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7-13
根据《合同法》第35条的规定,当事人签字或盖章后,合同即成立。当事人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自然人签订合同时,需亲自签字或盖上自己的姓名章;法人或其他组织签订合同时,需由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签名或盖上单位的公章。至于法人或其他组织应该使用哪种章,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实际上,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使用合同专用章、行政章或各部门的公章等。财务专用章和各部门的公章的效力则取决于具体情况。例如,财务章可以用于证明财务方面的问题,如企业之间的对账单。
需要注意的是,《合同法》第23条规定,签字或盖章是选择性的,即可以选择签字、盖章或同时签字和盖章。这三种情况对于合同的成立具有相同的意义。在实际签订合同时,人们常常重视盖章的作用和意义,甚至有些人认为盖章比签字更重要,但这是一个误解。印章的使用等同于印章所有者的签名,盖章的效力等同于签名的效力。印章具有证明功能,只是使用印章可以代替签名,并且省去了一些劳动。然而,由于印章容易被伪造,印章所有者与实际控制者之间的联系也容易分离,因此印章的证明力在本质上低于签名的证明力。在交易活动中,我们应更加重视签名,因为签名与签名人之间的联系确定性远远大于印章与印章所有者之间的联系。只要当事人当面签名,就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保证签名的效力和证明力。
一旦合同签订生效,是可以进行修改的,但修改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必须是交易双方都同意修改合同,才能实现修改。一般来说,可以通过签订补充协议或解除原合同重新签订合同的方式来修改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