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5-01-20
构成重大误解的第一个要件是表意人因为误解而做出意思表示。首先,表意人必须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表示,这在合同条款中有所体现,否则无法评估是否存在误解问题。其次,表意人的意思表示必须是因为误解而做出的,即表意人的错误认识与其意思表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重大误解必须是对合同内容的重大误解,并导致合同的订立,从而使当事人能够主张撤销合同。一般的误解并不足以使合同撤销。我国司法实践认为,只有对合同的主要内容发生误解才构成重大误解。因为只有对合同的主要内容发生误解才可能影响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误解方的订约目的。
以下情况一般不能认定为构成误解:
对合同内容的认识上的错误主要指对合同主要条款的认识上的错误。对次要且不会过多影响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合同条款的误解一般不应视为重大误解。具体认定对哪些条款的误解构成重大误解应考虑具体合同的性质和交易习惯等因素。
构成重大误解的误解是由误解方自己的过错造成的,而不是因为受到对方的欺骗或不正当影响造成的。通常情况下,是由表意人自己的过失行为造成的,即由于表意人的疏忽或不谨慎造成的。如果表意人有故意或重大过失,则不能按照误解处理。任何人都应对其故意行为负责。如果表意人在订约时故意保留真实意愿,或者故意与对方订立看似不符实际的合同,或者明知自己对合同有误解而仍然订立合同,表明表意人希望追求其意思表示所产生的效果,这种情况下不存在意思表示不真实的问题,因此不能按照重大误解处理。
重大过失是指按照通常交易习惯应予注意而未予注意。例如,表意人对对方提交的合同草案根本不看就签字盖章,这种行为无权请求撤销。法律不允许当事人在自己故意或重大过失的情况下,以其行为对自己不利为借口随时提出撤销。在实践中,区分一般过失和重大过失应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误解完全是由误解方自己的行为造成的,与误传不同。在误传的情况下,表意人的意思表示是真实的,只是由于传达人的错误造成了误传。而误解完全是由一方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如果是因对方当事人故意捏造虚假事实使一方陷入错误,则属于欺诈而不是重大误解。
构成重大误解的最后一个要件是误解直接影响到当事人应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有可能对误解方造成较大损失。正是因为当事人对合同内容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并基于这种错误认识订约,才能称之为重大误解。在大多数情况下,误解会给误解方造成一定的损失。法律从保护意思表示不真实的误解方的利益出发,允许其撤销或变更合同。
对于误解是否给当事人实际上造成了较大损失,不应作为重大误解的必要条件。在合同履行或部分履行的情况下,重大误解一般会给误解方带来较大损失。但是,如果合同尚未履行,可能只会造成轻微损失,甚至未造成实际损失。此时,仍应按照重大误解处理。如果以造成误解方较大实际损失为条件,就会将尚未履行的重大误解合同排除在外。让当事人履行合同后再根据重大误解处理,显然是不合理的。只要误解已经影响到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或影响到其订约目的的实现,或一旦履行就会给误解方造成较大损失,都可以认定为构成重大误解。当然,如果已经造成了较大损失,在合同撤销后,应根据双方过错程度等因素确定损失的分担和赔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