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撤销权之诉管辖权的法院是何地法院
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5-01-17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对于我们的行为规范是有着一定的条件的。对于需要行使撤销权也是一样的。并且还有着相应的管辖范围,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拥有撤销权之诉管辖权的法院是哪里的法院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撤销权诉讼管辖权的法院
根据《合同法》司法解释一第24条规定,提起撤销权诉讼时,应以债务人为被告,以受让人等为第三人。根据《合同法》司法解释一第23条规定,债权人撤销权案件应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二、债权人撤销权成立的要件
债权人的撤销权成立要件因债务人行为是否无偿或有偿而有所不同。在无偿行为场合,只需具备客观要件;而在有偿行为的情况下,则必须同时具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判断是否构成诈害行为时,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仅应作为一般原则,不应机械地套用。应当全面考虑行为的主观状态、客观状态以及行为的效果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1. 客观要件
(1) 债务人的行为。根据《合同法》第74条第1款规定,债权人可以撤销的债务人行为包括放弃到期债权、无偿转让财产和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2) 债务人的行为必须以财产为标的。所谓以财产为标的的行为,是指直接影响财产的行为。非以财产为标的的行为不得予以撤销,例如结婚、收养或终止收养、继承的抛弃或承认等。以不作为债务的发生为目的的民事行为,以提供劳务的目的的民事行为,拒绝财产上的利益行为,以及不得扣押的财产权为标的的行为,均不得作为债权人的撤销权的标的。(3) 债务人的行为有害债权。所谓有害债权,是指债务人减少其清偿能力,不能使债权人依债权本旨得到满足。债务人减少清偿能力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减少积极财产;二是增加消极财产。
2. 主观要件
(1) 债务人的恶意。恶意根据意思主义和观念主义的不同而有所界定。按照意思主义,债务人在行为时需有诈害的意图。按照观念主义,债务人需明知其行为可能引起或增加其无清偿能力的状态。(2) 受益人的恶意。受益人在《合同法》中称为"受让人",在《合同法解释(一)》中称为"受益人或者受让人",指基于债务人的行为而获利的人。受益人的恶意是指受益人在获得一定财产或财产利益时,已经知道债务人的行为对债权人的债权有害,即已认识到该行为对债权的损害事实。至于受益人是否有故意损害债权人的意图,或是否与债务人串通,不再考虑。(3) 转得人的恶意。在一些法律例例中,有转得人的规定。转得人指由受益人取得权利的人。
三、债权人撤销权的法律特征
1. 可撤销合同是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可撤销合同也是不符合合同有效要件的,但这种不符合体现在意思表示不真实上。2. 可撤销合同在未撤销之前为有效合同,只有在被撤销后才归于无效。构成要件可撤销合同自成立之时起就发生效力,只是因存在可撤销的事由,经撤销后才自始无效。3. 合同的撤销与否取决于撤销权人是否行使撤销权。可撤销合同主要涉及当事人意思表示的真实性问题,其他人难以知晓。即使他人知道,当事人自愿承受该行为的后果,根据意思自治原则,法律也没有干涉的必要。
四、撤销权的定义
撤销权是指当债务人通过实施一定行为减少其财产,对债权人的债权实现造成损害时,债权人为保全自己的债权,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该行为的权利。根据我国《合同法》第74条的规定,如果债务人放弃其到期债权或无偿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如果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并且受让人知道该情况,债权人也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