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5 更新时间:2024-02-20
1. 撤销权是指债权人因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无偿转让财产或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并且受让人知道该情形的情况下,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
2. 撤销权是一种实体法上的权利,是附属于债权的权利,具有形成权和请求权的性质。
3. 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财产并无直接支配权,只能请求债务人给付,而债务人有权自由支配其财产。然而,当债务人与他人实施某种行为,使其作为债权担保的责任财产不当减少,从而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导致债权无法实现时,债权人可以申请法院撤销债务人与他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恢复债务人的责任财产,以确保债权的实现。
(一)欺诈合同
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在《民法通则》中被规定为民事行为无效的原因,而《合同法》则将因欺诈订立的合同分为两类,根据是否损害国家利益来划分。
1. 贯彻意思自治原则:在不涉及国家利益的情况下,因欺诈订立的合同是意思表示不真实,法律承认当事人对其利益进行衡量的权利,赋予受欺诈人撤销权,尊重受欺诈人的意思,使合同有效或无效。
2. 保护受欺诈人利益:欺诈可能会导致受欺诈人损失,但有时受欺诈人可能并没有损失或损害轻微,甚至欺诈人自身受损。在这种情况下,受害人可能仍然愿意接受合同的约束,赋予其撤销权,使其自主选择合同效力,更有利于受害人获得利益,惩罚欺诈人,并享有对责任形式的选择。
3. 公共利益:因欺诈订立的合同具有违法性,背离社会正常秩序,对公共利益有损害。然而,与违反强制性规范、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直接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等合同所导致的侵害相比,因欺诈订立的合同引起的损害是间接或轻微的,主要对受欺诈人不利,其焦点是当事人之间利益分配的问题。因此,将决定合同效力的权利交给受欺诈人,由其决定是否撤销合同,更符合民法的精神。
(二)胁迫合同
因胁迫而订立的合同在《民法通则》中被规定为无效行为,在《合同法》中,除损害国家利益的胁迫行为规定为合同无效的原因外,损害其他当事人利益的合同被视为可撤销的合同,其理由与欺诈合同相似。
(三)乘人之危合同
乘人之危而订立的合同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利用他人的危难处境或急迫需要,迫使对方订立对其极为不利的合同。乘人之危的特点在于,一方利用他方的危难处境,而非主动实施胁迫行为。因一方乘人之危而订立的合同,必须具备对方当事人处于危难或急迫需要的境地、乘人之危者主观上是故意的、对方迫于自己的危难或急迫处境订立了合同以及行为人谋取了不正当利益并严重损害了对方利益的要件。
(四)重大误解合同
重大误解是指一方因自己的过错对合同的内容产生了错误认识,并作出了与其真实意思不一致的意思表示。重大误解可以是单方的误解,也可以是双方的误解。因重大误解而订立的合同必须满足当事人因误解作出了意思表示、当事人对合同的内容发生了重大误解、当事人谋取了不正当利益并严重损害了对方利益的条件。
(五)显失公平的合同
显失公平的合同是指双方当事人在订立的合同中权利义务明显不对等,使一方处于重大不利的境地。对于显失公平合同的构成,有双重要件说和单一要件说两种不同的观点。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贯彻执行民法通则的意见》第72条的规定,“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的原则的,可以认定为显失公平。”
1. 撤销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必要费用由债务人承担。撤销权必须在债权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超过一年的除斥期间撤销权消灭。
2. 撤销权人可以放弃撤销权,法律不予干涉。撤销权人明确表示放弃撤销权的,应向相对人表示;以行为放弃撤销权的,自行为完成之日起产生放弃的效力。
根据中国《公司法》的规定,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股东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要求停止违法行为和侵害行为的诉讼。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公司章程,或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可以自决议作出之日起60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股东提起诉讼时,人民法院可以要求股东提供相应担保。公司根据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已办理变更登记的,人民法院宣告该决议无效或撤销后,公司应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撤销变更登记。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股东在公司法规定期限内提起诉讼,超过期限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