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2 更新时间:2024-12-20
在法律中,撤销权的行使期限分为一年和五年两种情况:
一年期限指的是当事人在得知撤销事由后,必须在一年内行使撤销权,否则该权利将失效。
而五年期限是指当事人有五年的时间来了解债务人的主观恶意和客观行为。如果在这五年内,债权人没有发现债务人放弃债权、无偿赠与或以明显低价转让财产等行为,那么即使在五年零一天后,债权人得知了这些行为,也无法行使撤销权。
根据《合同法》规定,撤销权的行使期限分为一年和五年,具体如下:
1. 如果合同存在撤销事由,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该撤销事由后,应在一年内行使撤销权。如果在这一年的期限内没有行使撤销权,该权利将消失。
2. 如果合同存在撤销事由,但债权人不知道,那么债权人在撤销事由成立后的五年内得知,可以随时行使撤销权。如果超过五年仍未行使撤销权,无论债权人是否知道撤销事由,该权利都将消失。
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以下情况下撤销权将消失:
1. 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在得知或应当得知撤销事由后的一年内未行使撤销权。
2. 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在得知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通过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
根据《合同法》第七十五条的规定,债权人得知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后的一年内行使撤销权。如果债务人的行为发生后五年内未行使撤销权,该撤销权将消失。
在可撤销的合同中,撤销权人有权撤销合同,但是这种权利并不是没有限制的。撤销权人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行使撤销权。这是因为可撤销的合同通常只涉及当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不真实的问题。如果当事人自愿接受这种合同的后果,法律将认定该合同有效。然而,如果撤销权人长期不行使其权利,不主张撤销合同,将导致合同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这不利于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也不利于加快交易的发展。同时,法院或仲裁机构在判断是否准予撤销时,由于时间过长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出于以上考虑,各国的立法往往明确规定撤销权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行使。如果超过了这个期限还未行使撤销权,撤销权人将失去撤销合同的权利,合同将继续有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虽然对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有规定,但并没有明确规定撤销的期限。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七十三条中对此作出了规定,规定了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民事行为,自行为成立后超过一年当事人才能请求变更或撤销,否则人民法院将不予保护。该规定在借鉴国外规定和总结我国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可撤销合同的行使期限作出了规定。
虽然法律将赠与确定为诺成合同的选择,但由于任意撤销权的存在,使得受赠人取得赠与物完全依赖于赠与人的主动履行。这与实践合同的效力极为相似,具有准要物行为的特点。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虽然赋予债务人任意撤回权和直接将赠与规定为实践合同的做法都有使赠与人任意毁约的意义,但这两种立法例在适用上还存在一定差异。
在规定为实践合同的情况下,赠与物权利移转前,因赠与合同尚未生效,受赠人无法提出任何请求,也无权主张任何权利。赠与人只要不履行债务即可达到毁约的目的,无需对受赠人的履行请求做出任何回应。这种情况下,赠与人的沉默不违反诚信原则,也不会引起被拟制为一定内容之意思表示的疑虑。
而在赋予赠与人任意撤回权的情况下,涉及形成权的行使,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行使该权利是否违反诚信原则,以及债权人行使撤销权后,受益人如何处置被撤销的财产。目前中国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从法理角度来看,债权人行使撤销权只能使债务人处分财产的行为无效,不能直接导致处分财产归债权人所有。这些财产仍然属于债务人。此外,债权人行使撤销权并不导致权利人对受益人返还财产的优先权。这些财产只能并入债务人的其他财产中。如果行使撤销权的债权人没有享有其他优先权,那么他应与其他普通债权人一起受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