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1-19
对于只涉及当事人之间利益的一般无效合同,主张合同无效应受主体和时间的限制。主张合同无效的目的是通过确认合同无效来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或使其承担相应的债务。在这种情况下,主张合同无效的主体应当是无效合同的当事人。同时,对于希望通过法院保护因无效合同产生的债权的权利人来说,也应受到时效限制。这里所谓的时间指的是时效。在我国,一旦时效届满,权利人的胜诉权就会消失,法院不再保护权利人的权益。这种做法不会破坏当事人已经确立的事实,有利于社会经济关系的稳定。当无效合同涉及到第三人的利益,并对其构成侵权时,这种合同仍然应被认定为一般无效合同。侵犯特定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并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因为社会公共利益指的是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这种合同更不能被称为违反国家利益的合同。第三人要求确认合同无效并保护自己的权利,仍然要受到时效的限制。换句话说,对于仅涉及当事人利益和特定第三人利益的一般无效合同,法律可以采取默认的态度。根据审判实践来看,对于只涉及双方当事人利益和特定第三人利益的一般无效合同,法院也需要考虑时效的问题。
对于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合同,主张合同无效的主体则不应受到限制。例如,对于一份无效的经济合同,除了当事人之外的人也可以请求工商管理机关进行处理。工商管理机关通过对违法行为的处理,实际上也就否定了合同的效力。根据经济合同法的规定,确认合同无效的机关是人民法院和仲裁机关。对于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合同,有关行政机关有权依法进行处理。因此,这些机关实际上也有确认合同无效的权利。人民法院和仲裁机关有确认合同无效的权利,这是从民事权益和民事关系的角度来看的。有关行政机关对无效合同的违法当事人进行处理,形成的是行政法律关系,因此不受民法时效制度的限制。
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合同的法定无效情形包括以下五种情况:“(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如果合同条款符合这五种无效情形,利害关系人都可以主张合同无效。
《合同法》对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进行了规定。根据第58条的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应当返还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如果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应当进行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如果双方都有过错,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根据第59条的规定:“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财产应归国家所有或者返还给集体、第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