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8-08
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在可以继续办理批准和登记等手续的情形下,应判令相对人自行办理相关手续,以完备法定生效要件。例如,在股权转让合同中,如果拟转让的股权具备可转让性,并且审批或登记机关未明确表示不予批准或登记,则应判令相对人自行办理相关手续。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不告不理,合同未生效时,尽管在具体情况下可以继续办理批准和登记等手续,但如果当事人不请求办理,则人民法院不应主动代替当事人主张权益。
法院应根据相对人的请求,判决相对人自行办理相关手续,这是该条规定的核心内容。在把握该内容时应注意两点:
(1) 只能判决相对人办理相关报批和登记手续,而不能直接判令审批或登记机关办理审批和登记手续,因为这涉及到司法权的边界问题。
(2) 判决相对人自行办理报批或登记手续,不应判令不履行义务的当事人一方办理批准或登记手续。因为在合同约定由转让方办理报批或登记手续的情况下,如果转让方故意不办理或拖延办理,虽然法院可以判令转让方办理手续,但由于其缺乏积极性,可能导致判决无法得到积极履行。在相对人提出继续办理生效手续且法律和行政法规未禁止的情况下,判决其自行办理生效手续,既可以促使判决得到积极履行,也可以有效保护诚信相对人的权益。
合同是由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分为口头合同和书面合同。法律法规规定必须订立书面合同的情况下,当事人必须遵守,否则合同无效。
当事人经充分协商后,就合同的内容及相关事宜进行约定,一般应进行最后的议程,即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书中签字或盖章。如果没有双方当事人的签字或盖章,无法最终确认双方对合同内容的协商一致,也无法证明合同的成立有效。根据我国《合同法》第32条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时合同成立。”
然而,双方当事人的签字或盖章只是形式问题,实质上应追求当事人的真实意思。如果一个以合同书形式订立的合同已经履行,仅因为缺乏签字或盖章而认定合同无效,将违背当事人的真实意思。因此,《合同法》第37条规定:“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在签字或盖章之前,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当发生纠纷后,一方当事人不能再以未签字或盖章来认定合同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