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权人能不能提出诉讼请求来寻求司法救济
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9-18
合同解除及其诉权的行使
合同解除的定义和形式
合同的解除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后,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根据其意思表示,以使合同关系归于消灭的行为。根据《合同法》第96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行使约定解除权或法定解除权时,应当向对方发出解除通知。对方如有异议,可以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解除合同的效力。
解除权的行使和诉权的归属
解除权的行使方式取决于解除权人的意思表示,可以通过双方协商解除或向对方发出解除通知来实现。解除权的行使并不需要借助公权力,是一种单方意思表示的民事权利。根据《合同法》第96条的规定,解除权的确认权归属于相对方,相对方可以向裁判机构提出确认解除权效力的诉讼请求。
解除权人的诉讼请求
如果解除权人向对方发出解除通知后,对方迟迟不作回应或不提出异议,解除权人可以向裁判机构提出诉讼请求来寻求司法救济。在这种情况下,解除权人提出的诉讼请求属于给付之诉,即请求对方恢复财产关系和承担违约责任。具体诉讼请求的内容取决于解除权人是否按照法定或约定的解除条件发出通知。
合同解除权的行使主体
《合同法》对于合同解除权的行使主体并没有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中对此问题的处理存在差异。裁判机构有时会代行合同解除权的行使,直接判令解除合同。然而,根据解除权的权利性质和合同解除制度的发展史来看,合同解除权应该是一种当事人的民事权利,而不是裁判机构的权力。只有在相对方对解除权人是否享有解除权提出异议并诉讼至裁判机构时,裁判机构才有权力对合同解除的效力进行确认。
解除权行使中的民事权利和诉权种类
根据以上分析,解除权人享有只需单方意思表示即可完成的解除权形成权,解除权的行使不需要裁判机构的确认。解除权人在解除条件成就后,无论是否行使解除权,都可以向裁判机构提出给付之诉的司法救济。相对方则享有在解除权行使后,向裁判机构提出确认解除权效力的确权之诉的诉讼权利。裁判机构在相对方请求确认解除权效力时,应根据"不告不理"原则行使滞后审查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