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权受哪些限制
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10-23
一、解除权的限制
1.1 解除权行使的期限
根据中国《合同法》第95条的规定,解除权的行使期限有两种情况:(一)在法定或当事人约定的期限内行使解除权。无论是法定期限还是约定期限,都属于除斥期间,即解除权在预定的存续期限届满后消失。当事人行使约定的解除权期限应明确写入合同。在有法律规定的解除期限时,当事人也可以通过约定解除权的行使期限来改变法定解除期限。(二)在对方当事人催告后的合理期限内行使解除权。当法律没有规定解除权的行使期限,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时,非受不可抗力影响的当事人或违约一方的当事人可以催告对方行使解除权。如果享有解除权的当事人在催告后的合理期限内不行使解除权,解除权消失,合同关系继续存在,当事人仍然需要按照合同履行义务。然而,《合同法》并没有具体规定催告后的合理期限,只规定为“合理期限”。因此,在实践中,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可以根据合同性质、交易目的和交易习惯来确定合理期限。
二、解除权的丧失
合同的解除是当事人终止双方债务关系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应当遵循诚信与公平原则。为了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人民法院应当在诚信与公平原则的基础上审查当事人是否享有解除权以及解除权的行使是否正当和合法。具体来说,应当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2.1 是否违背诚信原则
公平与诚实信用是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根据《民法通则》第四条和我国《合同法》总则第五条、第六条的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和履行合同过程中应遵循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原则。因此,解除合同的当事人应该遵循诚信原则。当事人获得约定解除权的前提是合同订立时约定的条件是否成就。在实践中,这种条件的成就与否既有可能归咎于当事人的主观原因,也有可能是由于客观原因无法归咎于当事人。同时,某种条件的成就与否也可以通过人为的原因来促成或阻止。因此,对于条件的成就与否的判定不应仅仅看结果,还应分析这种成就是自然成就还是人为促成。如果是后者,则违背了诚信原则。
2.2 是否违背合同订立的目的
合同的订立目的是为了使合同双方都能够获得预期的利益。期望解除合同与合同订立时的初衷相悖,一般情况下,除非解除合同会给一方当事人带来比履行合同更大的利益,否则当事人通常会选择继续履行合同。然而,如果违反合同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应当给予相应的赔偿。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市场条件的变化,解除合同可能会带来比履行合同更大的利益。例如,在房屋买卖合同中,由于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波动,同样品质的房子在合同订立和履行期间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在价格下跌时,如果能解除合同并退还房款及利息,然后再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房屋,对购房者来说是有利的。然而,这种追求解除合同来获取额外利益的做法背离了双方当事人签订合同时共同追求的目的。
2.3 是否能够返还原物
一旦合同解除,除非合同根本未履行,双方都有义务返还对方的财物。在本案例中,如果解除合同,开发商需要返还房价款及利息,购房者需要返还房屋。然而,由于开发商已经交付房屋并且购房者已经装修完毕并入住,此时返还房屋已经不再是双方签订合同时的原物,而是经过购房者改造过的特定物。因此,从法律上讲,购房者已经无法返还原物。此外,即使不考虑装修改造,购房者近两年的使用时间也使得房屋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解除合同并由一方承担全部责任会损害另一方的利益。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某些行政手续的办理迟滞与房屋合同的交付履行,简单地解除合同的处理方式既不符合《合同法》的立法本意,也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