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4-04-30
合同成立必须具备以下要素:
合同的订约主体是指实际订立合同的人,可以是未来的合同当事人或合同当事人的代理人。订约主体与合同主体是不同的,合同主体是实际享受合同权利并承担合同义务的人。
合同的订立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要求。合同约定的是当事人双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订立合同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合同不予承认和保护。
合同必须是经过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的。协商一致是指经过谈判、讨价还价后达成的相同的、没有分歧的看法。
合同成立必须经过要约和承诺阶段。要约是合同的基本规则,合同要约和对此的承诺达成一致才能成立合同。
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它们有以下区别:
合同成立的条件是订约主体存在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双方当事人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合意。合同生效的条件是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以及符合法定形式。
合同成立基于当事人双方的意志,体现合同自由原则,合同成立意味着当事人双方已就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取得共识。合同生效取决于是否符合国家法律的要求,体现合同守法原则,合同生效意味着当事人的意志已与国家意志和社会利益实现了统一,合同内容有了法律的强制保障。
合同成立标志着当事人双方经过协商一致达成协议,合同内容所反映的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已经明确。合同生效表明合同已获得国家法律的确认和保障,当事人应全面履行合同,以实现缔约目的。
合同成立时,当事人要承担的责任是缔约过失责任,即违背诚实信用原则而致对方信赖利益损失的责任。合同生效后,当事人要承担的责任是违约责任,即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不符合约定而向对方承担的责任,包括继续履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及适用定金罚则等。
合同生效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合同当事人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以及缔约能力,否则合同无法产生法律效力。
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应当真实反映其内心的意思。合同成立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实往往难以从其外部判断,但缺乏意思表示真实并不绝对导致合同无效。
合同的内容和目的不得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合同条款应符合法律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当事人缔约的原因应合法,不存在以合法的方式达到非法目的等规避法律的事实。
合同生效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对合同形式的要求。形式要件通常不是合同生效的要件,但如果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将其作为合同生效的条件时,便成为合同生效的要件之一,不具备这些形式要件,合同不能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