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诺什么时候发生法律效力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5-01-22
承诺是我们经常做出的一种约定行使,当要约送达到受要约人那里时同意就表示承诺达成。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有法律效力呢?如果不是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发生承诺的法律效力。对于这个问题,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承诺的法律效力生效时间确定
我国合同立法的承诺生效时间
我国的合同立法应遵循到达主义原则来确定承诺生效的时间。然而,我国的单行规定与《公约》中规定的承诺生效条款存在差异。例如,《工矿产品购销合同》第四条规定:“除即结清者外,工矿产品购销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并由当事人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过法定代表人授权的经办人签字(盖章),并加盖单位公章,方视为生效。如果不符合合同成立的形式要件,则合同无效。类似的规定在单行合同法中仍然存在很多,显然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需要进行修订。
承诺的不同方式
承诺可以采用明示或默示的方式,具体情况应分别对待。根据《公约》的规定,可以做如下界定:
- 承诺的传递方式应符合要求。如果要约没有对承诺的传递方式提出要求,承诺应以合理的方式进行。合理的方式至少应符合行业惯例。
- 如果要约没有规定承诺期限,承诺应在以下期限内进行:
- 如果要约是通过对话方式提出的,受要约人应当立即作出承诺。例如,如果要约是通过电话方式传达给受要约人,受要约人应当立即作出承诺才能生效。
- 如果要约是通过非对话方式提出的,受要约人应在合理的期限内作出承诺。
- 如果要约人通过电报或信件发出要约,承诺期限从电报发出日或信件上载明的日期开始计算。如果信件没有明确日期,应从信封上的邮戳日期开始计算。如果要约人通过电报、传真或其他快捷方式发出要约,承诺期限从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日开始计算。
承诺书的法律效力条件
为了使承诺书具有法律效力,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 承诺书必须真实反映当事人的意愿。承诺书的内容必须是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达,不能是被强迫、威胁、利诱或欺骗等所导致的。
- 承诺书的内容不能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承诺书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能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否则可能导致承诺书无效。
- 承诺人只能对自己有权处分的物进行处分,不能侵犯他人的利益。承诺人只能基于自己有权处分的物进行处分,而不能因此侵犯他人的合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