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9-27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恋爱关系中互相赠送财物或订婚彩礼应被视为一种纯粹的赠与行为,所得财物不应返还。然而,专家对此观点表示不同意见。
专家认为,婚姻缔结过程中双方互赠财物的行为与普通的赠与行为不同。这是男女双方为了共同的美好愿望而自愿付出或许可对方占有自己的财物。如果不能缔结婚姻,男女双方的感情利益都会受到伤害。如果给付一方在承受了精神痛苦后,又因财产性利益受损而不能得到补偿,无疑加重了其精神损害。这违背了我国民法理论中的公平原则。此外,我国目前民间男女双方订婚时互送彩礼已成一种风俗,并把这种行为视为双方婚约成立的标志。如果法院将此种行为一概视为纯粹的赠与行为,也违背了公序良俗原则。
另一种观点认为,可以将婚约或恋爱中互赠财物的行为视为一种附条件的合同行为,即附义务的赠与。赠与人向对方赠送财产,具有与对方结成夫妻的目的。受赠人接受订婚彩礼或贵重礼品,可以视为接受附条件的赠与。当不能结婚时,赠与人坚持要求对方返还财物,接受彩礼的一方应当退还彩礼。
然而,专家认为将此行为定性为附义务的赠与有不妥之处。首先,根据附义务的民事法律行为构成要素,当事人之间约定的义务必须合法,不得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一方在给付财物的同时,强加给对方必须与其结婚的负担,违反了我国婚姻法规定的婚姻自由原则,干涉了接受方对婚姻选择和决定的自由意志。
此外,附义务赠与的定性方法使得男女双方之间的互赠财物行为难以摆脱买卖婚姻的嫌疑。
目前有学者将男女双方为结婚而赠与对方财物的行为归入一种特殊的赠与,即目的赠与。专家同意此种理论,因为目的赠与与附义务赠与的区别在于赠与人不得向受赠人请求结果的实现,即给付方不得因给付而要求对方必须与其结婚。此种理论满足了男女双方以结婚为目的赠与对方财物的行为的一般属性和特殊性。
持此种理论的学者主张,赠与人在目的不能实现时,可请求受赠方返还给付的财物。然而,对于请求权的性质仍存在争议。有的主张为物上请求权,有的主张为债权性请求权。专家同意后者的观点,并认为此请求权应为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首先,物上请求权是以物权为基础而产生的请求权,旨在恢复其合法物权的良好状态。然而,男女双方以结婚为目的将财物赠与对方后,所有权已发生实际转移,因此所谓的“物上请求权”在丧失物权的基础上是无法成立的。
其次,作为债权性请求权,婚姻缔结是平等主体之间涉及财产利益的民事行为,但其具有强烈的人身性质,不同于一般的合同关系。对方因故不能缔结婚姻并不等同于违约或侵权,因此此请求权不属于合同上的请求权和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
此外,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使他人受损而自己获得利益。在此解释中,专家认为应该采纳有合法根据消灭之后的解释。男女双方在恋爱或订婚时,因双方存在将来必然结婚的默示合意,一方给付对方一定的财物,对方加以占有存在合法的根据。然而,当双方不能缔结婚姻,不论原因如何,此种默示的合意便不存在了。一方主张返还财物,那么取得财物方便丧失了占有的合法证据,且使对方财产利益受损。因此,他们取得的利益便转为不当利益,受损方可以依据此法定理由主张权利。
专家认为,将婚约财产纠纷从法律上界定为不当得利进行处理,才真正符合“公平”的法律理念和我国民间的风俗习惯,有效地解决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