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3 更新时间:2024-05-23
最近,共青团中央、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印发了一份名为《关于进一步做好青年婚恋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文件。该文件针对大龄未婚青年、进城务工青年、农村青年等不同特点的婚恋问题,旨在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此,协调多个部门推动婚恋交友平台实行实名认证和实名注册,同时依法整顿婚介服务市场,严厉打击婚托、婚骗等违法婚介行为。
《意见》提出,要将倡树婚恋文明新风融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体系,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念,形成积极健康的婚恋舆论导向。为此,争取宣传、文化部门和新闻媒体的支持,在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注重选树彰显正面婚恋观念的典型,推动协调新闻媒体、文艺社团、文化公司等打造积极向上的婚恋影视作品、新闻栏目和文化产品。各级团组织要配合相关政府部门,积极开展融入婚恋文明内涵的社区服务、法律援助、文化宣传等群众性活动,倡导家庭美德和文明节俭的婚庆文化,宣传婚姻政策及相关法规,丰富婚恋文明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载体。
《意见》指出,要加强对青年恋爱交友过程、婚姻家庭生活的心理和行为指导,帮助青年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加强青年价值引导、促进青年健康发展。为此,依托民政、卫生计生、司法等专业力量,加强对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和婚恋咨询、婚姻调解等社工队伍的培训,引导社会力量开展专业化咨询,丰富社区服务机构、医疗机构、婚介机构的咨询功能,提高青年婚恋咨询和指导的可及性和专业性。各级团组织要结合青年特点开展服务和引导工作,通过线上咨询、婚恋讲堂、面对面沟通等多种方式,帮助青年解除思想压力和心理困惑,提高青年社会融入、情绪管理、情感经营能力,引导青年端正择偶观念和家庭观念。
《意见》还提出,要开展青年性健康、婚前保健和生育知识的教育宣传活动,促进青年生殖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推动有条件的学校推广性健康和婚前保健课程,加强性教育和婚前保健服务师资队伍建设。以世界人口日、五四青年节等为契机,大力开展性健康、婚前保健和婚育文明主题宣传活动,利用公共场所、结婚登记场所、网络媒体,走进企业、社区、学校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服务、咨询活动,重点加强进城务工青年群体的公益服务和知识普及,增强青年主动预防和减少不当性行为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基层青年婚恋服务阵地建设,依托各类“青年之家”、城乡社区服务机构等开展婚育文化教育,引导青年主动实施婚前、孕前和产前医学检查。
《意见》明确,要更好地满足青年交友、相亲、婚介、婚庆的多元化需求,动员和支持基层团组织培育有形有效的服务项目。组织单身青年参加文体娱乐、兴趣培养、技能提升、社会服务等健康向上的集体活动,拓展青年社会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丰富青年交友择偶的机会。缓解青年婚恋经济压力,通过举办集体婚礼、优化婚庆服务、提供恋爱交友便利条件等,为青年提供贴心暖心的服务。加大对重点青年群体的服务力度,针对大龄未婚青年、进城务工青年、农村青年、青年官兵、部分行业青年等的婚恋难题和不同特点,尊重差异与个性,注重分类精准施策,提高服务针对性和有效性。
《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婚恋交友信息平台、婚介婚庆服务机构的行业标准体系和监测评估体系。协调推动工商、工信、公安、网监、机关职能等部门的协同联动,推动婚恋交友平台严格执行实名认证和实名注册,加强对个人用户信息保护的监督执法,依法整顿婚介服务市场,严厉打击婚托、婚骗等违法婚介行为。加强婚恋市场秩序的日常监管、婚恋服务质量的动态评估,拓展群团组织、青年、第三方机构参与评价的渠道。
《意见》要求,要配合公安机关,依法处理包办、买卖等侵犯青年婚姻自由的行为。维护女性青年生育权益,落实女性青年在怀孕、生育和哺乳期间依法享有的物质和假期等方面的各项权利。对育龄劳动歧视、家庭暴力、财产纠纷等侵犯青年婚姻和生育合法权益的,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动员律师等专业力量,为青年提供必要帮助。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99条的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改变自己的姓名,他人不得干涉、盗用或假冒。根据这一规定,姓名权包括自我命名权、姓名使用权和改名权。姓名是公民的社会属性的代号和标志,是公民区别于他人并表现自我的符号。在本案中,宋某冒用吴某的姓名发布征婚信息给电视台,已经侵犯了吴某的姓名权。
此外,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20条的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时,受害人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解释,如果个人因侵犯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而遭受非法损害,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赔偿精神损害。在本案中,宋某冒用吴某的姓名向电视台投送征婚启示,违背了吴某的真实意愿,同时给吴某的同事和朋友造成了误解,对吴某的社会评价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吴某新结交的男友与其分手,给吴某造成了一定的精神痛苦。因此,吴某有权要求宋某向其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