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4-17
原告汪XX与妻何XX婚后生有三子一女。1986年,长子汪XX(时28岁)到伯祖父家生活,1981年次子汪XX(时17岁)到叔叔家立嗣。1988年,汪XX与三子立分家书一份,规定了各自的赡养义务。1995年,原告汪XX夫妇与次子汪XX、三子汪*富订立了赡养协议。2004年,原告汪XX以丧失劳动能力为由向法院起诉,要求被告履行赡养协议。
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七条规定,赡养人之间可以签订赡养协议,并征得老年人同意。原、被告双方签订的协议符合该法规定,且是双方真实意愿的结果。
根据《民法通则》第55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生效应具备四个要件,即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及社会公共利益,内容确定和可能。原、被告双方在签订协议时具备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赡养义务符合法律规定,且无证据证明协议内容无法履行。
赡养协议是当事人真实意愿的结果,协议效力不仅关乎双方当事人,也是法院确定赡养义务的依据。不承认赡养协议将剥夺当事人对民事行为的选择权,制约当事人意志的体现。
综上,应认定该赡养协议有效,被告应承担全部赡养责任。
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七条规定,赡养人之间可以签订赡养协议,但这里的赡养人应指所有承担赡养义务的人,而非随意组合。1995年的协议只有次子和三子参加,不符合该法规定。
协议为兄弟二人设置了不平等的赡养义务,违反了权利、义务对等的公平原则。
协议只将赡养义务设置给被告一人,若被告家庭经济状况变化,可能减弱或丧失赡养能力,无法充分保护原告的合法权益。
1995年的协议违反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婚姻法》的规定,可能对原告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故该协议不具备法律效力。
综上,汪一诚的赡养义务应由其三子一女共同承担,但可适当减轻长子和女儿的赡养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