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5-01-25
根据《民法典》和《继承法》的规定,遗嘱在遗嘱人死亡时才生效。在2020年12月31日之前,《继承法》适用,但在2021年1月1日起,《民法典》替代了《继承法》,相关的司法解释也失效。
遗嘱是指遗嘱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对其遗产或其他事务作出的个人处分,并在遗嘱人死亡时生效的法律行为。
根据《继承法》第19条、第22条以及《民法通则》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定,遗嘱必须具备以下实质要件才能生效:
1. 遗嘱人必须具有遗嘱能力。
遗嘱人必须完全具备行为能力,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即具有遗嘱能力。根据继承法第22条第1款规定,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所立的遗嘱无效。即使遗嘱人在立遗嘱时具备行为能力,但后来丧失了行为能力,也不会影响遗嘱的效力。
2. 遗嘱必须是遗嘱人真实意愿的表示。
遗嘱必须是遗嘱人真实意愿的表示,即遗嘱内容必须与遗嘱人关于处分遗产的内在真实意愿一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22条规定,受胁迫、欺骗所立的遗嘱无效,伪造的遗嘱也无效。如果遗嘱被篡改,篡改的内容也无效。
3. 遗嘱内容不得违反社会公德和公共利益。
我国的遗嘱继承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否则遗嘱将无效。
4. 遗嘱只能处分遗嘱人的个人合法财产。
遗嘱是遗嘱人指定他人承受其个人财产的法律行为,遗嘱人无权处分他人所有的财产。因此,如果遗嘱人以遗嘱处分了属于国家、集体或他人所有的财产,遗嘱的这部分将无效。另外,如果丈夫以遗嘱处分了夫妻共有的财产,将侵犯妻子的个人财产所有权。
5. 遗嘱不得取消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继承权。
根据《继承法》第19条规定,遗嘱应当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