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3-29
袁女士已经结婚十多年了,然而这十几年的婚姻生活却使她备受折磨。她的丈夫经常对她恶言相向,甚至演变成了肢体冲突,两人大打出手。
面对丈夫的粗暴行为,袁女士一直采取退让和忍耐的态度。每当她无法再忍受时,她会离家出走一段时间,而丈夫会疯狂地寻找她。
每次找到袁女士后,丈夫都会痛哭流涕、自责悔过、甚至跪地下跪,向她道歉,哀求她不要离开自己。他表示没有袁女士,他将无法生存。
袁女士相信丈夫仍然深爱着她,于是每次都原谅了他,跟随他回家过“好日子”。然而,这种和谐不久后又被丈夫的恶劣行为打破,怪圈再次开始。袁女士的生活就这样在丈夫的施暴、道歉、再次施暴、再次道歉的循环中度过。
袁女士和丈夫之间多年来一直在进行一场激烈的心理游戏。心理游戏是指人们通过扮演“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等心理角色来进行的争斗。参与心理游戏的人,无论扮演何种角色,都需要至少拉一个人来充当“配角”。
在袁女士和丈夫的关系中,他们反复地扮演着自己偏爱的心理角色。当丈夫扮演“迫害者”对袁女士进行辱骂和暴力时,她则成为逆来顺受的“受害者”。当袁女士离家出走时,丈夫则将自己打扮成“受害者”,声称没有袁女士他无法生存。袁女士则成为丈夫的“救世主”,跳到“拯救者”的位置上。
要理解袁女士为何陷入这种反复循环的怪圈,需要追溯她的童年生活。经过心理医生的询问,了解到袁女士的父亲也有严重的暴力倾向,对待妻子也是如此。袁女士可能从父母的生活中受到不良暗示,形成了自己的“逆来顺受”心态。
通过分析,我们需要认清并改变自己生活中的“脚本”。在面对丈夫的威胁时,袁女士不能再软弱地扮演“受害者”的角色,而应该更加坚决地拒绝参与心理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