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4-04-20
在实际生活中,婚前财产公证并非所有财产都需要,一般来说,容易举证的财产不需要进行婚前财产公证。具体而言,不动产如房产、汽车等因为有明确的产权登记制度,不需要婚前财产公证。然而,动产如存款、玉器、金银首饰等贵重物品的产权随时可能发生变动,为了避免离婚时无法明确财产归属,需要进行婚前财产公证。
婚前财产公证是指未婚夫妻在结婚登记前达成协议,并向公证处办理公证手续。办理婚前财产公证时,申请人应向住所地或协议签订地的公证处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婚前财产约定的对内效力是指该约定对婚姻关系当事人的拘束力。根据合同相对性原则,婚前财产约定在成立并生效后,产生财产约定的物权效力,约束着婚姻关系当事人双方及其继承人。如果需要变更或撤销财产约定,必须经过婚姻关系当事人双方的同意,一方不能单方面变更或撤销。
婚前财产约定的对外效力是指该约定是否能对抗第三人。如果承认其对外效力,婚前财产约定可以依据约定对抗第三人;如果不承认其对外效力,则无法依据约定对抗第三人。例如,夫妻约定了分别财产制度,当一方与他人进行民事行为并产生对外效力时,只能以其个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而如果没有对外效力,则仍然要以夫妻共同财产承担民事责任。
在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立法都规定了登记具有对外效力的原则。最高人民法院在《财产分割意见》中明确规定了“对规避法律的约定无效”,即规避法律的婚前财产约定具有对外效力,而规避法律的婚前财产约定则无对外效力。这一规定在原则上是正确的,因为在司法实践中,婚姻关系当事人为逃避债务而采取婚前财产约定的方式进行离婚手续,从而规避法律,损害了合法债权人的利益,这种情况下约定应被视为无效。然而,仅凭此规避法律的标准来确定婚前财产约定是否具有对外效力是不够充分的。
根据我国2001年《婚姻法》的规定,婚前财产约定对第三人生效的条件是第三人知晓该约定。只有第三人知晓约定,该约定才能对第三人产生对抗效力。否则,婚前财产约定只在婚姻内部产生效力,不对第三人产生效力。这种规定不利于夫妻一方独立地与第三人进行经济交往。借鉴外国经验,通过公示方式进行登记可以有效地防止规避法律的行为,更有利于保护约定财产的夫妻在民事活动中的合法权益。因此,在婚姻立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规定婚前财产约定经登记者方产生对外效力,未经合法登记者不发生对外效力,可以完善我国的婚前财产约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