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5-01-29
根据法律规定,父母都有权利和责任来抚养自己的未成年子女。在离婚时,通常会协商或者通过法院判决确定子女的直接抚养权归属于哪一方,并要求对方支付一定的抚养费。然而,如果在以后的生活中出现变化,父母可以通过协商直接变更子女的抚养权,或者向法院提起诉讼来要求变更子女的抚养权。
根据《民法通则》第12条的规定,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其年龄和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需要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处理,或者经过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方可进行。
根据《民法通则》第14条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就是他们的法定代理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民通意见》)第10条规定了监护人的职责,其中包括代理被监护人进行诉讼,以保护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
然而,在本案中,这一规定却成为了限制未成年人聘请律师和提起诉讼等权利的障碍,与立法初衷相悖。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8条第三款的规定,监护人如果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应当承担责任。如果因此给被监护人造成财产损失,监护人还应当赔偿损失。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
根据《民通意见》第20条的规定,如果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了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其他有监护资格的人或者单位可以根据《民法通则》第16条和第17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如果要求变更监护关系,将按照特别程序进行审理。如果要求既承担民事责任又变更监护关系,将分别审理。
根据今年6月1日开始施行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53条的规定,如果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并且经过教育后仍不改正,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的资格,并依法指定新的监护人。被撤销监护资格的父母应当依法继续承担抚养费用。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其他有监护资格的人或者单位是指他们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亲属或者朋友,只要这些人愿意承担监护责任,并经过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同意,他们就具备了监护资格。同样,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范围也应该如此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