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3-07
探望权,又称见面交往权,是指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享有的与未成年子女探望、联系、会面、交往、短期共同生活的权利。从法理上看,探望权是基于亲权的一种派生权利,只要身份关系存在,探望权就应该是非直接抚养一方的权利。
探望的内容包括见面和交往。见面可以是直接见面或短期共同生活在一起,交往可以是互通书信、互通电话、赠送礼物、交换照片等。探望方式一般有两种:探望性探视和逗留性探视。探望性探视指的是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到对方家中或指定地点进行探望;逗留性探视指的是较长时间的探望,探望权人可在约定或法院判定的探望时间内,由探望权人领走并按时送回未成年子女。因此,采取逗留性探望的情况下,可以接回家住。
探望权是指法庭授予无生活监护权的父母一方对其子女进行经常性看望的权利。通常情况下,只有在法庭审理案件后认为进行探视会严重危害子女的身体、精神、道德或感情的健康时,才会拒绝授予无生活监护的父母一方探望权。
根据《婚姻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探望权的行使方式和时间可以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如果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中止探望权;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权。
实践中,探望权制度的确立始于2001年4月28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该制度旨在保证非抚养一方能够定期与子女团聚,有利于弥合因家庭解体给父母子女间造成的感情伤害,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和成长进步。然而,由于该制度在我国实施的时间较短,对探望权性质的认识在理论上存在分歧,给司法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探望权的行使是指离婚后,间接扶养子女的一方探望子女的过程。对于探望的方式和时间安排,一般由父母在离婚时协议确定。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双方在离婚时应当协商解决探望问题,并具体、细致地安排探望方式和时间。如果双方无法就子女探望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在处理离婚案件时将一并判决。一般情况下,在不影响子女学习和严重改变子女生活规律的前提下,间接扶养方可以与子女单独交流。
如果人民法院的离婚判决未涉及子女探望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在2001年12月27日起施行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4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单独提起诉讼,请求法院保护探望权。
在行使探望权时,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有协助探望的义务。如果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不履行协助探望的义务,或采取各种手段阻碍另一方实现探望权,有探望权的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探望权。对于拒不执行有关探望子女的判决或裁定的个人和单位,人民法院可以采取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