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4-19
根据《婚姻法》第38条第2款规定,探望权的方式和时间应当由离婚双方协议确定,如果协议无法达成,将由人民法院做出判决。因此,在离婚时,最好能够就探望子女的事宜达成协议,包括探望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等。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直接抚养方不配合探望的情况,也可以避免非直接抚养方频繁探望对子女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在行使探望权时,应当始终以对子女有利为原则。如果子女愿意被探望,任何人都不能剥夺另一方对孩子的探望权;如果子女不愿意被探望,也不宜强行探望。
根据《婚姻法》第38条第3款规定,如果父或母的探望对子女的身心健康不利,人民法院有权中止探望权;而一旦中止的事由消失,探望权应当恢复。如果另一方行使探望权明显影响孩子的成长健康,或者十周岁以上的儿童明确不愿被探望,未成年子女、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以及其他对未成年子女负担抚养、教育义务的法定监护人,有权向人民法院申请中止探望权。在双方当事人意见征询后,人民法院认为需要中止探望权的,将依法作出裁定。待中止探望的情形消失后,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通知其恢复探望权的行使。
尽管我国《婚姻法》没有明确规定祖父母、外祖父母享有探视权,但在现实生活中,祖父母、外祖父母要求探望孙辈的情况并不少见。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探视权应当从父母的探视权行使中得以实现,即在非直接抚养方的父或母探望子女时一起探望。换言之,祖父母、外祖父母不能单独以自己的名义提起探视权诉讼。
实际履行看护义务是协助探望者行使探视权的前提和条件。离婚后,父或母取得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权,但由于各种原因并未实际与子女共同生活,或者虽然与子女共同生活,但由于失去了履行协助义务的能力,委托未成年子女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其他亲朋好友或单位代为看护子女或代为履行协助另一方探望的义务,或者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母一方已故,另一方不具备监护条件,其他个人和单位依法取得了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权。在这些情况下,接受委托或依法取得监护权的个人和单位成为探视权的协助义务主体。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二十六条和第三十二条的规定,未成年子女、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以及其他对未成年子女负担抚养教育义务的法定监护人,有权向人民法院申请中止探望权,并可以要求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对拒不执行有关探望子女的判决和裁定的个人和单位。
根据我国《婚姻法》第36条第1款的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无论子女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然是父母双方的子女。根据《婚姻法》第38条第1款的规定,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享有探望子女的权利,而另一方则有协助的义务。
由此可见,父母对子女的探望权利不会因为离婚而被剥夺,这是基于亲属关系而产生的权利,不能错误地认为子女归谁抚养就归谁所有。同时,离婚后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不得以个人私愤为由,拒绝对方与子女的联系,或者不要求对方支付抚养费而剥夺对方的探视权。在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行使探视权时,应当注意不做对孩子身心健康不利的事情,否则法院有权中止该探视权利。双方可以协商确定探视子女的时间,总之,探视权的行使应当建立在对孩子成长有利的前提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