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6-30
探望权的主体是曾经存在夫妻关系的男女双方的一方。探望权只适用于曾经存在夫妻关系的男女双方,离婚后解除了婚姻关系。如果没有夫妻关系,就不适用探望权。行使探望权的主体只能是父或母,夫妻双方不能共享探望权。
如果夫妻双方有两个孩子,离婚后夫妻各自抚养一个孩子,夫妻双方中的一方对另一方所抚养的孩子均享有探望权。但对于每个孩子来讲,行使探望权的仍然是父或母一方。
探望权的时间是离婚以后。只有通过离婚程序,夫妻双方解除了婚姻关系,才能产生探望权。如果夫妻双方仍然存在婚姻关系,就没有探望权的问题。
探望权的主体必须是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经常与子女在一起,自然不存在探望的情形。
一方行使探望权时,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离婚后,子女一般与直接抚养其的父或母生活在一起。一方行使探望权,去看望子女,通常需要另一方的配合和协助。因此,本条规定了另一方有协助义务。
根据本条第二款的规定,探望权的具体内容可以通过协议或诉讼解决。
协议探望权是指当事人通过协议确定行使探望权的方式和时间。诉讼探望权是指当事人通过协议未能达成一致,由人民法院作出判决确定探望权的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当事人必须先行协议探望权的方式和时间,没有事先协议的,法院不予受理。只有当双方协议不成时,才可以通过诉讼程序解决问题。
探望权的方式是指如何行使探望权,例如探望权人到对方家中探望,或者约定在某个地点见面。探望权的时间是指何时进行探望,例如每月一次或每周一次。
根据本条第三款的规定,如果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中止探望权。
当父或母频繁探视子女,违反探视规定会见子女,甚至干扰了子女的正常生活,或者父或母有酗酒、吸毒行为等,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时,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中止探望权。中止探望权的判决旨在维护子女的合法权益,确保其健康成长。在人民法院作出中止探望权的判决后,原探望权人不得再违反判决会见子女。只有在原探望权人改正行为并消除不利于子女身体健康的情况后,人民法院才能恢复其探望子女的权利。
对于探望权的诉讼案件,应遵循调解优先、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进行处理。力争以调解方式解决案件,减少当事人矛盾激化和诉讼负担。但如果案件诉讼到法院后不能长时间调解解决,必须作出判决。然而,《婚姻法》第三十八条对行使探望权的方式和时间没有具体明文规定。因此,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每个案件都有不同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例如,如果原告和子女都在本地居住,可以判决每周一次探望权,每次两个小时。探视的地点可以在子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原、被告住所地和子女的近亲属家。如果原告和子女不在本地居住,但路程不太远,可以判决每月一次探望权,每次限制为4小时。探视的地点应在子女的经常居住地。如果原告和子女不在本地居住且相隔较远,可以判决每半年一次探望权,每次限制为7天。探视的地点由原告在子女居住的当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