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5-04-27
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与货币出资有所不同,其前提条件是企业必须先将未分配利润分配给股东,然后股东在缴纳个人所得税后,按照相关规定以货币形式投资企业。
未分配利润是投资者的收益,将其作为转增资本的行为实质上是投资收益分配的一种转变形式。自然人股东在缴纳个人所得税后,方可按照相关规定将未分配利润投资企业。自然人股东以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时,必须在扣除个人所得税后办理相应手续,其中个税缴纳比例为20%。
货币出资相对简便,有助于避免对非货币资产的高估或低估,但要求股东立即动用流动资金。根据公司法规定,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公司注册资本金的30%。
公司法并未限定货币出资的时间,因此在分期缴纳资本金的情况下,股东可以自由选择货币出资的期限,即可以先进行非货币出资,然后再进行货币出资,或者相反。此外,货币出资必须占公司注册资本金的最低比例为30%,这相当于承认非货币出资最多可占公司注册资本金的70%。这对于公司法修订前规定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出资不得高于注册资本金20%(高新技术不得高于35%)是一项重大突破。
货币出资是公司注册资本的一种形式,《公司法》对于货币的来源并没有具体规定,即使是通过非法渠道获得的现金,公司的设立仍然具有同样的效力。至于货币的非法来源责任,则是另一种法律关系的问题。对于利用非法货币出资设立公司的行为,存在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非法获得的现金不能合法地构成公司法人财产权,因此在他人行使追偿权时,公司具有返还义务。这是因为非法获得的现金没有可保护的价值,如果将非法获得的现金出资认为是有效的,将对合法权利人造成不利,是不公平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非法获得的现金可以作为公司的出资。货币本身是一种可替代物,持有即为所有,不存在原所有人追回原货币的问题。因此,其引发的责任主要属于债务法方面的责任,具有高度可替代性。原货币所有人可以要求返还等额的货币,或要求损害赔偿。非法获得人将货币投资入股公司,形成的法律关系不仅涉及投资人个人利益,还影响公司、其他股东、债权人、潜在投资者等多方利益。这种法律关系与原货币非法取得形成的双方债权责任关系类似,但由于涉及的利益群体多元且不特定,法律有必要维持其稳定性,即一旦形成社团,不得随意解散。
也有一种折中的立场认为,应区分非法获得资金的手段和动机,甚至考虑获得现金的善意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