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5-26
1、确定起诉法院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34条的规定,继承遗产纠纷的诉讼应由被继承人死亡时的住所地或主要遗产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因此,原告在继承遗产案件中应选择被继承人所在地或主要遗产所在地的人民法院进行起诉。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继承数额超过当地法院级别管辖的规定,原告应到符合级别管辖的人民法院起诉。
2、明确被告和诉讼请求
(1)明确诉讼请求的内容
一般来说,继承案件的诉讼请求包括两点:一是请求法院依法判决原告继承的遗产数额,二是要求被告承担诉讼费用及其他费用。
(2)处理好告多与告少的关系
由于人民法院实行的是不告不理的原则,告少了法院也不能主动干预。因此,在继承案件中,告多比告少更有利。但是,告多与诉讼费用的多少之间必须进行具体分析和考虑。
3、明确起诉条件
根据我国规定,原告在继承案件中应满足以下条件:
(1)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的管辖。否则,人民法院将不予受理。
1、不能不置理
被告在继承案件中认为原告无理告诉或知道无理就不进行答辩。虽然不答辩是行使权利的一种方式,但同时也意味着失去了辩解和使法官全面了解案情的机会,从而直接影响诉讼效果。
2、要正确对待
首先要考虑对方主体是否合格,是否存在管辖权异议问题。然后,对诉状中的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答辩。
3、撰写答辩状
答辩状是被告针对原告的起诉,根据事实、证据和法律规定驳斥对方,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要求的诉讼文书。答辩状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原告起诉中的诉讼主体是否合格、列举事实的真实性、主张的证据是否充分以及请求的合法性等方面的分析和阐述。要求答辩状具有针对性强、逻辑严密、条理清楚,证据充分、论述有力的特点。
从法律角度来讲,打官司就是打证据。缺乏证据支持,即使关系再好,也只能在一时获胜,无法持续胜利。因此,当事人必须重视掌握好证据,只靠自身是不够的。这时,律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民事诉讼案件中的举证责任原则,谁主张,谁举证。因此,当事人每提出一个主张,就必须有相应的证据加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