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4-04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土地需求不断增加,各地政府加大了征地和拆迁的力度。然而,这一过程中引发的利益冲突日益明显,农民失地和居民房屋拆迁的数量不断增加。
在征地拆迁和失地农民安置的实施过程中,农民一直处于被动和弱势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征拆矛盾的症结不仅在于征拆双方地位的悬殊与不对等,还在于利益分配的严重不平衡。虽然土地转让产生了巨大的收益,但被征地农民或被拆迁人的利益往往被忽视。在土地用途转变增值的土地收益分配中,政府得到了60-70%,村一级集体经济组织得到了25%-30%,而农民只得到了5%-10%。这种利益分配机制的缺失使得失地农民或被拆迁人成为城市发展的“牺牲品”,引发了他们对政府的不满。
农民失去土地的同时也失去了依附于土地的工作。农民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劳动的对象和工作的场所,导致农民失业。失地农民再就业率约为25%左右。此外,农村养老制度也是基于土地的养老和社会保障,农民失去土地也意味着失去了长远的收益。然而,农民在考虑是否放弃农地使用权时,往往只着眼于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土地使用的机会成本。政府代表国家利益和长远利益,与农民在理念和认识上存在差异,导致利益分歧的客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