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5-03-18
根据司法实践,探望可以分为探望性探视和逗留式探视。
探望性探视是指非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一方的父或母以探望的方式探望子女,包括定期见面、共同进餐等。这种探视方式时间短,方式灵活。
逗留式探视是指在约定或判决确定的探望时间内,由探望人领走并按时送回被探望子女,短期与子女生活在一起。这种探视方式时间较长。
探视方式的确定需要双方共同协商,如果协商不成,可以由人民法院作出判决。
根据《婚姻法》第38条第二款的规定,探望权的方式和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如果协议不成,由人民法院判决。也就是说,孩子的父母可以就探望时间进行双方协商。如果协商破裂或者不能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可以做出最终判决,即使直接抚养孩子的一方不同意,也必须执行。
此外,当子女成年后,子女有权决定是否接受探访。也就是说,子女在成年后可以自主选择是否与父母见面。
中止探望权是指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导致探望权不宜继续行使,由人民法院依法暂时停止探望权的行使。探望权是离异父母依法享有的权利,不得任意阻碍、限制或剥夺。然而,如果探望权的行使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甚至严重损害子女的利益,就必须对其探望权行使给予必要的限制。根据婚姻法第38条第3款的规定:“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
探望权的中止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探望权的中止必须满足法定的中止事由。婚姻法并未具体列举中止探望权行使的法定事由,而是概括地规定为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一般来说,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况主要包括:
(一) 探望权人是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
(二) 探望权人患有严重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可能危及子女健康;
(三) 探望权人在行使探望权时对子女有侵权行为或犯罪行为,损害子女利益;
(四) 探望权人与子女感情严重恶化,子女坚决拒绝探望;
(五) 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况。
2. 需要注意的是,中止探望权的唯一条件是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其他原因,如父母之间关系恶化或探望权人未及时支付抚养费等,都不能成为中止探望权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