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申诉检察存在的问题
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5-18
1、申诉主体不明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规定,刑事申诉的主体包括案件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人民检察院做出的不起诉决定等已经诉讼终结的刑事处理决定不服,向人民检察院提起的申诉;案件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裁定不服向人民检察院提起的申诉。然而,对于侦查申诉与检察决定的申诉,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专门的申诉主体。实践中,申诉主体主要是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由于法律对申诉主体规定不明,可能导致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同时申诉的现象发生,甚至出现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生效判决、裁定、决定无异议,而其他近亲属执意申诉的情况。
2、申诉理由没有限定
目前,法律对刑事申诉的理由没有作任何限制,这容易引发申诉主体对司法机关已经生效的裁判、决定不服的误解。实际上,只要申诉主体对司法机关已经生效的裁判、决定不服,就可以提出申诉,而司法机关也应予以必要的审查。这样的规定给无理申诉、恶意申诉提供了便利,成为当事人无理缠诉的重要原因。
3、申诉管辖界限不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203条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虽然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都有权管辖刑事申诉,但具体应如何分工却没有明确规定。这意味着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都有权管辖,容易造成申诉案件相互依赖或互相推诿的情况,使申诉者投诉无门,形成申诉不止的恶性循环。
对于完善刑事申诉检察工作的建议
1、区分申诉主体的主次与先后
为解决申诉主体不明的问题,建议申诉主体提起申诉应具有主次、先后之分,而不能同时申诉。当事人与法定代理人享有当然的申诉权,近亲属的申诉权居于次要地位,只有在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无法行使申诉权时,近亲属才能享有独立的申诉权。
2、明确申诉理由
为防止无理申诉、恶意申诉,建议明确申诉必须存在理由。侦查申诉的理由应包括: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认为公安司法机关作出的强制措施决定不符合法定条件;对侦查机关作出的其他决定不服,要求重新处理。被害人申诉的理由应包括:被不起诉人的行为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六种情形;被不起诉人的犯罪情节需要判处刑罚或不能免除刑罚;有充分、确实的证据证明被不起诉人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有其他理由认为人民检察院应当起诉。
3、划清申诉管辖界限
为避免处理申诉案件中的推诿和扯皮,对于生效判决、裁定的申诉,申诉人可以选择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提起申诉,一旦选择其一,其他机关不再具有申诉管辖权。
4、完善申诉检察工作
刑事申诉检察工作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方面,也是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为提高刑事申诉办案质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应加强对刑事申诉工作的制度改进与工作完善。检察机关应提高服务能力,将控申接待与检察专项工作及保稳定、促和谐、促发展相结合,实现控申接待工作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同时,控申干警应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增强预见性和前瞻性,全面系统地观察世界、分析形势,帮助群众正确处理利益关系,明确责任意识。这样可以更好地履行检察职能,维护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