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 更新时间:2025-04-24
互联网金融行业以P2P平台为代表,在合肥市迅速发展。然而,随着行业的迅猛发展,相关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也呈上升趋势。
集资诈骗案件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这些案件多以合法的P2P平台为幌子进行。涉案公司通常以成立合法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为掩盖,实际上从事非法吸收公众资金活动。例如,在王某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中,该公司以P2P平台“信利金融”为幌子,在线上进行宣传,吸引客户后,大部分的投资都在线下进行。案发时,该平台线上吸收资金仅200余万元,而线下吸收资金却达到1400余万元。
其次,这些案件的组织管理严密,难以甄别。互联网金融领域,尤其是P2P平台,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这些公司往往有严密的组织架构、分工明确,聘请了具有金融、证券、法律、网络等方面专业知识和熟悉互联网金融交易运作模式的人员参与犯罪活动。这种组织结构使得犯罪手法更具隐蔽性,很难与合法的金融活动区分开来,也增加了侦查取证的难度。例如,在陈某等23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中,该公司在16个省市设立了近百家分支机构,员工多达3000余人,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管理模式。
最后,这些案件常以高额投资收益为诱饵。通常以个别真实或虚构的理财产品为依托,承诺高于银行数倍的高息回报,诱使投资者投入资金。例如,在阮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中,宣传中承诺年收益率为12%。
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具有以下情形之一,可以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1. 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不成比例,导致集资款无法返还;
2. 肆意挥霍集资款,导致集资款无法返还;
3. 携带集资款逃匿;
4. 将集资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
5. 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返还资金;
6. 隐匿、销毁账目,或搞假破产、假倒闭,逃避返还资金;
7. 拒不交代资金去向,逃避返还资金;
8. 其他可以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
个人进行集资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在30万元以上的,认定为“数额巨大”;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
单位进行集资诈骗,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在150万元以上的,认定为“数额巨大”;数额在500万元以上的,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
集资诈骗的数额以实际骗取的数额计算,已归还的数额应予扣除。广告费、中介费、手续费、回扣等支付给实施集资诈骗活动的费用,以及用于行贿、赠与等费用不予扣除。利息除本金未归还可折抵本金外,应计入诈骗数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