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09-05
需要承担离婚损害赔偿的违法行为包括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行为。其他违法行为如吸毒、赌博等虽然导致了夫妻感情破裂并最终导致离婚,但不承担离婚损害赔偿责任。
理解了婚姻法上承担过错责任的具体违法情形要求,也能够指导当事人在证据收集上的方向。不必陷于忙于捉奸在床,委托调查公司搜集外遇证据等只能令自己徒增烦恼,而无任何证据效力的迷途中。
要求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过错是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中的重要因素,也是与特殊侵权行为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在离婚损害赔偿中,衡量过错方的主观过错程度或主观恶性是衡量过错方责任承担大小的一个重要情节。
在司法实践中,追究过错方责任的情形常常是由于过错方“屡教不改”导致的受害方的精神损害。以此标准来认定过错方的主观恶性较大,对受害方的情感伤害较为严重。
需要注意的是,离婚的提起本身并不构成侵权,也即不为错。它只是对婚姻破裂事实的一种确认。不会因为谁提出离婚,在离婚处理上就应承担不利的后果。
损害事实是侵权责任构成的前提。离婚损害赔偿主要涉及人身损害、财产损害与精神损害三个方面。人身损害指由于配偶一方的行为导致另一方的身体受到损害,如身体机能的毁损、品质的改变。财产损害主要指配偶的现实利益损失,如一方隐藏、转移、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另一方的个人财产。精神损害主要指侵害了配偶一方的人格尊严与配偶权利,使无过错方遭受精神上的痛苦与折磨。
由于离婚案件中的损害后果多表现为精神上的痛苦,出现家庭暴力情形则有身体上的伤害。其损害结果的表现应有医疗鉴定机构出具精神状态或身体器质损害的诊断证明。因此,在责任的追究上,既可有人身损害赔偿,也会有精神损害赔偿或财产损害赔偿。
对于精神损害的后果表现,若能提供相关精神损害的诊断结果,获得精神损害赔偿的可能性往往较大,而赔偿数额显然亦会随损害的轻重相适应。
因果关系是指过错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法律联系,即过错行为导致了损害事实的发生,没有过错行为就不会产生损害事实。在离婚损害赔偿中,多表现为配偶一方过错行为给另一方造成的精神伤害。
在司法实践中,有一些“受害者”本身存在一种伤害假想。对配偶的行为无端怀疑,而精神忧郁,甚至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在此种情况下,虽然有损害事实的发生,但由于没有过错行为,则对于损害结果不应承担责任。
重婚是指有配偶者与他人结婚,或是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虽未办理结婚登记,但有配偶者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外人也以为他们是夫妻的,亦构成重婚。重婚行为是一种严重侵害配偶权的行为,是对一夫一妻制的严重破坏。
对于重婚责任的追究,在实践中往往有一种误区,以为重婚罪的追究只能是自诉,即只有受害者主动追究其刑事责任,司法机关才会受理,其实不然。仍有相当的重婚责任的追究是在公安机关介人侦查下的结果。当然,在民事活动,特别是离婚案件中,对于重婚责任的追究,不以重婚罪的认定为前提。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是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的行为。对于偶尔、隐蔽的婚外性行为不在此列。也即虽有可能影响夫妻关系,甚至最终导致夫妻感情破裂,但不能追究过错方的损害赔偿责任。
司法实践中容易引发的争议是,何为持续、稳定的共同居住,也即什么样的时间段才能认为是持续、稳定的。在实践中,一般以3个月以上共同居住情形会认定为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而若是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则可能构成重婚,受害者可以追究过错方的重婚责任。
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
由此,夫妻间日常生活中的偶尔打闹、争吵不构成家庭暴力。并且,对于家庭暴力的责任追究,需要造成一定的伤害后果。
虐待是指以作为或不作为的形式,对配偶或其他家庭成员歧视、折磨、摧残,使其在精神上、肉体上遭受损害的违法行为。如打骂、恐吓、冻饿、患病不予治疗、限制人身自由等。遗弃是指负有赡养、抚养、扶养义务的一方,对需要赡养、抚养、扶养的另一方不履行义务的违法行为。
虐待、遗弃家庭成员均以一定的损害后果来表现,情节恶劣的可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