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5-01-15
离婚调解是指在一方申请离婚,而另一方不同意离婚的情况下,对离婚纠纷进行调解的过程。作为有效处理婚姻纠纷的重要方式,离婚调解在中国分为诉讼外调解和诉讼中调解两种形式。前者由相关部门负责对离婚纠纷进行调解,而后者则是指人民法院对离婚诉讼进行调解,是中国离婚诉讼中必不可少的程序。
在我国法律规定中,离婚诉讼中的调解是必要的程序。然而,在实际司法实践中,许多法官逐渐认识到我国现行的婚姻法和民事诉讼法对于离婚调解制度的规定还不够完善和具体,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
离婚诉讼中的调解制度缺乏必要的组织与程序保证。目前,我国的离婚调解往往由承办法官进行,然而,许多法官只具备法律知识,而非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解效果。
我国的法律对主持离婚调解的法官并没有特殊要求。然而,在处理婚姻案件时,承办法官的年龄、婚姻经验和社会阅历等因素对最终调解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程序没有专门的离婚调解制度,现有法律对离婚调解提出了要求,但并未做出具体规定。尤其是对于离婚调解的期限,只有“不能久调不决”的原则规定,有时不利于调解工作的开展。
有必要在离婚诉讼中规定和解程序,例如在民事诉讼法或相关司法解释中明确规定,即在离婚诉讼受理后,给予当事人一定的冷静考虑时间,在自愿合法的基础上进行和解,以避免感情用事和轻率离婚。
在离婚调解的制度设计中,应逐步建立参与审理离婚诉讼的法官的遴选机制。确保参与离婚诉讼的法官至少具备一定的家庭生活经历、婚姻责任感,以及必要的婚姻经验和丰富的社会阅历,至少不应是初出茅庐的年轻法官。
法院可以邀请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专业人士参与离婚调解,以最大化离婚调解的效果。此外,法院还可以邀请妇联和从事儿童保护工作的专门组织的相关人员参与离婚诉讼的调解,凭借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在离婚调解过程中尽可能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