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5-02-06
生活中存在多种原因导致虚假离婚的现象。一些人之所以选择虚假离婚,是为了让子女能够就近上学或落户;一些人是为了逃避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还有一些人是为了逃避赡养老人的责任;还有一些人是为了在单位分房子;另外一些人则是为了更加方便地办理出国手续。
此外,有些人本身就是为了达到离婚目的,编造各种离婚理由诱使对方同意,一旦对方同意离婚后,又拒绝办理复婚手续,这样会给对方的感情和财产带来伤害。
此外,中国式的虚假离婚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一些政策安排和资源分配存在不满。为了逃避债务或获取更多的安置房等目的,人们选择虚假离婚,从而揭示了制度政策上的漏洞。
虚假离婚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1. 通谋离婚:指夫妻双方为了共同或各自的目的,暂时串通离婚,并在达到目的后复婚的行为。
2. 欺诈离婚:指一方为了达到真正的离婚目的,采取欺诈手段向对方承诺先离婚后复婚,以骗取对方同意暂时离婚的行为。
虚假离婚存在着很大的法律风险,因为其本质是为了逃避法律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当事人很可能制作虚假协议或虚假申报财产,不仅损害了债权人和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还对国家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了不应有的伤害。一旦被查处,轻则需要赔偿损失,重则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实际上,虽然在夫妻双方看来是"虚假离婚",但从法律上来看,一旦夫妻双方办理了离婚登记手续或离婚裁判文书生效,原夫妻双方将不再是一个家庭,而是变为两个独立的家庭。只要形式上符合新政策的要求,就应享受房产新政关于购买首套房屋的优惠政策,从而达到规避政策的目的。
虚假离婚可能导致家庭破裂和财产损失。因为夫妻双方一旦履行了离婚的法律程序,离婚就具有法律效力。在离婚之前,用于购买房产等财产的资金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但在虚假离婚之后,这部分财产将变为一方的个人财产,另一方将无法控制该财产。如果一方不愿意复婚,因离婚而带来的财产损失将无法挽回。
此外,即使在离婚后复婚,仍可能导致财产损失和家庭纠纷。因为婚前双方各自拥有的财产被视为个人财产,而不是夫妻共同财产。如果拥有房产等财产的一方不同意变更登记或视为夫妻共同财产,另一方将承担很大的损失。因此,夫妻双方以"虚假离婚"的形式来获取房贷优惠存在很大的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