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1-25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所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无法自行收集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相关证据时,人民法院应当进行调查收集。
(1) 结婚的证明材料,如结婚证或婚姻登记机关的证明;
(2) 证明婚姻基础状况的材料,如经人介绍或包办买卖婚姻等证明材料;
(3) 证明婚后夫妻感情变化和引起离婚原因的材料。如果是因第三者介入引起离婚,需要提供第三者介入的具体事实、证人证言、视听资料等证明材料。如果有生理缺陷或精神病,需要提供诊断书、鉴定书;
(4) 证明夫妻关系现状的材料。如果分居,需要提供分居时间、原因等材料;
(5) 曾经起诉离婚的,需要提供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等材料;
(6) 子女的状况。需要提供子女的出生证、户口证明,夫妻双方抚养条件、子女愿意跟随哪一方生活的表示证明;
(7) 财产清单。包括财产的品种、数量、现状,取得时间和方式;
(8) 双方的经济状况。需要提供双方的收入、存款、债权债务等证明。如单位证明、工资卡,存款人、账号、金额,债权、债务数量,债务债权人姓名、住址等;
(9) 住房的证据材料。包括产权证书、租赁合同、证明或产权单位对租赁关系的意见;
(10) 需要对方给予经济帮助的,需要提供疾病或无劳动能力、经济来源状况的证明;
(11) 要求对方给予精神损害赔偿的,需要提供对方重婚、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证据。
提起离婚诉讼至离婚判决生效,需要经历三个必经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以下三个程序:
1、原告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书、副本及相关证据;
2、人民法院接受原告提交的文件、材料,进行审查;
3、经审查,如果起诉符合法律规定和要求,人民法院作出受理决定并立案;反之,退回原告的文件和材料,并告知不予受理的理由。
1、人民法院决定立案后的五日内,将原告的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并告知被告作出书面答辩;
2、被告自收到人民法院送达的起诉书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书面答辩。
如果被告在十五日内未提出答辩,人民法院将照常审理案件并作出判决。如果被告因非个人意志原因无法在十五日内作出答辩,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延期,并由人民法院院长作出延期决定。
这一阶段是离婚诉讼的实质性阶段,主要是审查证据,查明案情,分清是非,确认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它包括以下几个程序:
1、起草起诉状;
2、准备诉讼所需的证据;
3、向有管辖权的法院递交起诉状和证据;
4、法院决定是否受理该诉讼;
5、法院受理离婚诉讼案件后,在法定时间内向对方发送起诉状副本;
6、法院安排开庭时间并向双方发送传票;
7、开庭:双方可以委托律师或其他专业人士代理诉讼。一般情况下,离婚当事人必须到庭,如因特殊原因无法到庭,必须向法庭出具书面意见说明是否离婚;
8、法院根据原告的诉讼请求和双方提交的证据情况,对是否准予离婚、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问题作出判决。
离婚诉讼结束后,如果对法庭判决不服,可以在收到判决书之日起十五日(裁定十日)内向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逾期不提起上诉,判决书生效。对生效的离婚判决(调解)不服的,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不能申请再审,只能就涉及财产分割和子女抚育问题申请再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