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6-16
“无歧视平等”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它涉及到性别平等和婚姻自由原则。新中国婚姻法无论是1950年的版本还是现行的版本,最大的进步之一就是消除了对妇女的歧视。然而,我们的研究发现,这些基本原则存在一个最大的缺陷,即忽视了男女之间的区别。立法上将所有人都视为无性别的个体,并通过毫无差别的法律规定男女同权和男女平等来实现“无歧视平等”,这种男女平等实际上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因为在现实社会中,女性在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人身利益方面相对于男性处于弱势地位,在处理婚姻家庭事务时也处于不利地位。虽然法律规定男女享有平等的离婚自由,但由于许多女性的经济地位较低,离婚后没有出路,她们“不愿意”离婚。因此,许多女性在遭受暴力、虐待、冷落和歧视后,被迫忍气吞声,继续维持婚姻。在一些情况下,男方包养情妇甚至重婚,公开羞辱女方,而女方由于地位低下或生计需要,无法摆脱男性的束缚,被“自愿”地忍受婚姻中的痛苦。更有甚者,有些女性遭受丈夫长达十年的侮辱、谩骂和冷落,却没有提出离婚,直到最后绝望无奈才提出离婚,而她们在离婚时仍然是处女。例如,2009年5月8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审理的孙红(化名)离婚案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原告孙红在起诉书中称,她与被告于1999年结婚,婚后,被告经常对原告进行侮辱、谩骂,甚至动手。从结婚开始至今,被告从未与原告发生过性关系。原告尝试了各种努力,但都遭到被告的冷言冷语攻击。在长达十年的婚姻中,原告遭受了被告的言语侮辱和家庭暴力的伤害,她的同居权和生育权受到了严重侵害,迫使她成为一个高龄未育的女性。这种表面上不愿离婚的情况,并不代表女性真正不愿意离婚,而是客观条件限制了女性的离婚自由[1]。在离婚诉讼中,一些女方的社会地位和文化程度低于男方,缺乏诉讼经验和诉讼能力,往往处于不利地位,难以与男方抗衡。因此,女性的离婚自由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在和谐社会中,我们认为男女平等包括无歧视平等和无利差平等。无歧视平等指的是废除立法上对妇女的歧视条款。由于歧视是一种公开的、形式上的不平等,容易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因此废除对女性的歧视条款,实现无歧视平等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可。然而,无利差平等则不同,它涉及到实际利益的平等,即实质上的平等,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人身利益在内,男女两性应该享有完全平等的待遇。无利差平等往往会被形式上的平等所掩盖,难以被人们认识和接受。那么如何实现男女的无利差平等呢?让我们先来考察体育竞技规则,它没有将所有人视为同性或相同个体,而是区分性别和差异,根据不同的性别和差异制定不同的胜负评判规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男女区分。如果在没有性别差异的“人人平等”的竞技比赛规则中评判胜负,男女混合比赛,女性显然会受到不公平待遇。由于婚姻家庭事务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相关,在婚姻家庭中实现男女平等不仅仅是无歧视平等,更应该是无利差平等。然而,在目前的情况下,男女在社会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上存在巨大差异,男女在生理上也存在差异,导致男女在对待婚姻家庭的投入上存在差异,女性缺乏与男性竞争的能力,需要法律来弥补这种能力上的差距,为女性提供差别待遇,实现实质上的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