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5-03-21
在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之前,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标准由《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和《国家赔偿法》规定。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死亡补偿费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的平均生活费计算。而根据《国家赔偿法》,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标准是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则没有具体规定计算标准。
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对死亡赔偿金采取定型化赔偿模式,即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客观标准以二十年固定赔偿年限计算。这一计算标准既与过去的法律法规相衔接,又不致因主观计算导致贫富悬殊、两极分化。根据这一计算标准,死亡赔偿金比过去提高一倍多。
根据2000年的统计数据,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8493.5元/年,辽宁为4356.1元/年,广东为8016.9元/年,四川为4855.8元/年,甘肃为4126.5元/年,全国平均为4988元/年。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计算的全额死亡赔偿费为:北京84935元,辽宁43561元,广东80169元,四川48558元,甘肃41265元,全国平均49980元。同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北京为10350元/年,辽宁为5358元/年,广东为9762元/年,四川为5894元/年,甘肃为4916元/年,全国平均为6280元/年。根据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全额死亡赔偿费分别为:北京207000元,辽宁107060元,广东195240元,四川117880元,甘肃98320元,全国平均为125600元。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规定,如果赔偿权利人能证明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受诉法院所在地标准,那么死亡赔偿金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相关标准计算。
在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之前,《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规定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期限为十年。对于不满十六岁的受害人,年龄每小一岁减少一年;对于七十周岁以上的受害人,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最低不少于五年。而《国家赔偿法》规定死亡赔偿金为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二十倍。
根据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规定:“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这一规定既保持了人身损害赔偿计算的历史连续性,又与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相一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咨询意见,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将递减的年龄起点定为60岁,并根据统计结果调整了75周岁以上的赔偿期限。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60、70、75岁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为78.36、81.39和83.69岁。因此,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建议,赔偿期限递减的起点调整为60岁,75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此外,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明确将死亡赔偿金认定为对财产损失的实际赔偿,不属于精神损害抚慰金。虽然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相冲突,但在操作中以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的规定为准,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相关规定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