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约定互不承担扶养义务是否有效
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5-02-02
案情
2000年,张某与钱某缔结婚姻关系。婚后,由于双方性格不合,夫妻关系逐渐恶化。2003年,张某与钱某决定分居,并以书面形式约定:双方收入归各自所有,互不承担扶养义务。2004年,张某开始经商,获得了30万元的利润。2008年,钱某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要求依法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其中包括分居后张某经商所得的30万元。张某同意离婚,但坚持认为双方在分居时已有约定,收入应归各自所有,不需要承担扶养义务。因此,分居后经商所得的30万元应视为其个人财产,不应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钱某则主张该财产是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获得的,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应依法予以分割。
分歧
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分居时约定夫妻之间互不承担扶养义务的有效性。在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三种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
根据该观点,张某与钱某关于分居后互不承担扶养义务的约定违反了《婚姻法》的规定。然而,张某与钱某关于夫妻财产的约定符合法律规定,因此应视为有效。据此,张某分居后经商所得的30万元应归其个人所有,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因此,钱某要求分割该财产的诉讼请求不应得到支持。
第二种观点
根据该观点,张某与钱某在分居时约定收入归各自所有,互不承担扶养义务。该约定涉及到分居期间财产的归属、占有、使用等方面的约定,属于夫妻财产约定的内容。根据《婚姻法》的规定和该约定的内容,张某分居后经商所得的30万元应归其个人所有,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因此,钱某要求分割该财产的诉讼请求不应得到支持。
第三种观点
根据该观点,张某与钱某关于分居后互不承担扶养义务的约定违反了《婚姻法》的规定,其中关于分居期间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约定也无效。因此,张某经商所得的30万元属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经营收益,应归夫妻共同所有。因此,钱某要求分割该财产的诉讼请求应得到支持。
评析
笔者支持第三种观点,理由如下:根据我国《婚姻法》第十九条的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该约定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如果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适用《婚姻法》第十七条和第十八条的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取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该条明确确立了夫妻财产约定制度,即婚姻当事人通过协议对婚前和婚后财产的归属、占有、使用、管理、收益和处分等权利进行约定的法律制度。根据婚姻法的规定,夫妻双方对财产的约定必须同时满足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否则将被视为无效。其中,形式要件之一是约定必须采用书面形式,而实质要件是对夫妻双方婚前和婚后财产的归属、占有、使用、管理、收益和处分等权利必须做出明确的约定。在本案中,张某与钱某在婚后分居时约定收入归各自所有,互不承担扶养义务。根据《婚姻法》第二十条的规定,夫妻之间存在互相扶养的义务。这一义务不因夫妻分居而解除。即使在夫妻双方分居后,如果一方生病或遇到困难,另一方仍然有义务给予扶助。根据《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的规定:“下列民事行为无效:……(五)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的……”。张某与钱某的约定违反了《婚姻法》的相关规定,因此没有法律效力。即使该约定具备法律效力,也不能归类为《婚姻法》所规定的夫妻财产约定。夫妻财产约定的实质要件是对夫妻双方婚前和婚后财产的归属、占有、使用、管理、收益和处分等权利必须做出明确的约定。而张某与钱某的约定仅涉及分居期间夫妻之间扶养义务的约定,并未对夫妻双方婚前和婚后财产的归属、占有、使用、管理、收益和处分等方面做出全面和明确的约定,因此不具备夫妻财产约定的实质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