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1 更新时间:2024-08-22
最大诚信原则的含义可表述为:保险合同当事人订立合同及合同有效期内,应依法向对方提供足以影响对方做出订约与履约决定的全部实质性重要事实,同时绝对信守合同订立地约定与承诺。否则,受到损害的一方,按民事立法规定可以此为由宣布合同无效,或解除合同,或不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或责任,甚至对因此受到的损害还可以要求对方予以赔偿。
就本质而言,最大诚信原则是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在保险法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我国学者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王*明教授认为,诚实信用原则功能有三:
最大诚信原则要求保险当事人以善意、诚实、守信的态度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具体内容包括善意真诚的主观心理、诚实守信的客观行为和公平合理的利益结果。
最大诚信原则平衡保险当事人间的各种利益冲突,解决保险合同中的纠纷和争议。保险合同涉及的利益冲突包括专业术语理解、条款适用、合同违约、合同履约和合同责任等。最大诚信原则的运用可以帮助化解纠纷,维护双方当事人的权益,促进保险市场的发展。
最大诚信原则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使其能够根据公平正义的要求进行创造性的司法活动,弥补保险立法的缺陷与不足。法官在诚实信用原则的指引下,可以根据立法者的本意进行价值判断和利益衡量。通过自由裁量权,法官可以填补法律漏洞,追求个案正义,实现保险法的目的。
有一案例:1998年6月,保险公司业务员王某来到邻居徐二家推销保险,基于对保险公司和王的信赖,徐二欣然同意为目不识丁的母亲投保了两全保险。徐母经体检合格后,投保人交纳了保险费8000元,保险公司出具了保险单,其后各期保险费投保人均按期交纳。根据保险条款规定,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死亡,保险公司应向受益人支付保险金30万。2002年12月,被保险人因车祸催难,当投保人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时,保险公司对合同进行了挑剔般的审查后发现,被保险人签字一栏中的签名并非被保险人亲自所为,依《保险法》第56条第1款之规定:“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未经被保险人书面同意并认可保险金额的,合同无效。”保险公司因此拒绝向受益人支付保险金。受益人诉至法院,一审、二审法院判决原告败诉,再审法院改判。此案的准确处理涉及到对法律条文如何理解的问题,《保险法》第56条的立法本意是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防止投保人或受益人为骗取保险金而陷害被保险人。被保险人目不识丁,要求其必须书面同意是强其所难,体检本身就证明其同意参加保险。一审、二审法院之所以判决投保人败诉,主要是法官望文生义地理解法律条文,未能领会立法意旨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