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3-12-30
男女双方确立婚姻关系后形成夫妻关系,夫妻关系包括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根据《婚姻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除非双方另有约定。这意味着我国现行夫妻财产制度是法定财产制和约定财产制相结合的制度。
婚前协议必须在不违反公共秩序善良风俗的前提下才具有法律效力。一般来说,婚前协议的内容可能包括家务分工、生活费用分担、自由处分财产等约定。有些人甚至会约定,如果对方发生外遇就要支付一定金额的罚款等。
然而,如果婚前协议涉及到“离婚”,例如在协议中规定“一方发生外遇或家庭暴力就要无条件离婚”,或者约定离婚后的赡养费支付和子女监护权归属等问题,法院通常会判定这类协议为无效。判定无效的原因是,我国法律普遍认为婚姻应该是长期维持和经营的,因此离婚不能成为协议内容的依据。
总结来说,婚前协议具有法律效力,但必须遵守公共秩序善良风俗的原则。
根据中国的《婚姻法》第19条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归属,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同时,根据第17条的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工资、资金、生产经营收益、知识产权收益、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以及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此外,根据第18条的规定,夫妻一方的财产可以包括婚前的财产、因身体受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以及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这些规定为婚前协议的法律效力提供了保障。然而,婚前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还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与夫妻双方的人身或财产有密切关系,与一般性社会道德和其他法律规定不相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