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5-03-24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81条规定,对于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果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不能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且有逮捕必要,就应当依法逮捕。逮捕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需要有证据证明发生了犯罪事实。其次,证据需要证明犯罪事实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的。最后,需要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证据已经查证属实。犯罪事实可以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的数个犯罪行为中的一个。
在不同的诉讼阶段,对犯罪事实的要求也不同。在侦查阶段,考虑是否采取逮捕措施时,只需要解决是否应该采取逮捕措施以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的问题。因此,只需要满足两个基本要求:发生犯罪行为和犯罪嫌疑人为犯罪行为的实施者。至于其他与定罪量刑有关的内容,在适用逮捕措施时不需要证明。
逮捕的第二个条件是犯罪嫌疑人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这是根据罪刑相当原则提出的。如果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最终被判处徒刑以上刑罚,逮捕的羁押期限要折抵刑期。但如果犯罪嫌疑人不可能被判处徒刑以上刑罚,就没有必要将其逮捕羁押起来。
“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判处徒刑以上刑罚。判断是否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主要依据有证据证明的犯罪事实。实践中,如果根据当时有证据证明的犯罪事实判断可能对犯罪嫌疑人判处徒刑以上刑罚,但人民法院在综合考虑其他量刑因素后判处被告人徒刑以下刑罚,不能认为是错误的逮捕。
即使犯罪嫌疑人满足前两个条件,仍然需要考虑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是否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以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如果认为采取这些方法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就没有逮捕的必要。
“社会危险性”主要指逃避、阻碍侦查、起诉、审判的可能性和继续犯罪的可能性。在考虑社会危险性时,需要主要考虑案件的性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身情况和案件的其他情况。案件性质严重、作案人的主观恶性大、判处的刑罚重以及作案人容易毁灭证据、伪造证据、串供、逃避侦查和审判、继续犯罪甚至自杀等情况都会增加社会危险性的可能性。
根据法律规定,对于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果犯有严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可以采用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方法。严重疾病一般指不治之症、濒临死亡、严重传染病等。婴儿指未满一周岁的儿童。这样的规定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