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5-02
非法集资参与人不应被认定为刑事案件的被害人。根据我国刑法,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属于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而参与集资的行为属于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因此,集资参与人的损失不属于财产权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其诉讼地位不应确定为被害人。
如果将参与集资群众视为被害人,那么在对被告人作出有罪刑事判决的同时,还会判令被告人对参与集资群众的损失予以退赔。这可能会鼓励集资群众继续参与类似活动,如果损失无法追回,可能导致集资群众以判决为依据继续向政府讨要损失,带来诸多副作用。
虽然参与集资群众不被认定为被害人,但他们应当是“诉讼参与人”中的证人。根据司法实务,为保障集资群众的权益,帮助其参与法院审理环节追回集资款的清退,公安机关可以向集资群众推荐诉讼代表人。然而,建议由公安机关负责组织开展集资参与人诉讼代表人的推荐工作。
构成非法集资的条件包括:
根据《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条的规定,涉案财物的查封、扣押、冻结,一般应在诉讼终结后返还给集资参与人。如果涉案财物不足以全部返还,应按照集资参与人的集资额比例进行返还。
根据该意见第八条的规定,对于跨区域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在查清犯罪事实的基础上,可以由不同地区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分别处理。对于分别处理的跨区域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应当按照统一制定的方案处置涉案财物。如果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规定处置涉案财物,构成渎职等犯罪,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