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2-23
河南省虞城县人民法院法官程安营同志在2009年11月6日和12日,分别在河南法院网和中国法院网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从该案看日常生活经验法则的适用》的文章。文章中描述了一个案例,涉及债务人李某之父向张某借款10万元的情况。后来,债权人张某找到李某商量,李某同意代父还款,并分两次分别还款0.95万元和4万元。在李某最后一次代父还款时,张某为李某出具了一份证明条,证明李某之父欠张某的款项已全部还清。
程安营同志在文章中分析了该案,并给出了支持债权人张某的诉讼请求的理由:
首先,程安营同志认为儿子自愿替父偿还债务的做法是一种优良传统,应当得到法律的支持。虽然我们不讨论这种做法是否是优良传统,但是程安营同志认为法律应当支持这种做法的观点并不明确。如果仅仅指儿子自愿替父偿还债务的行为是法律所允许的,这可以从民法理论中理解,因为法律规定了禁止的行为,其他行为都是允许的。然而,如果把子替父偿债理解为古代法律思想中的“父债子还”,即儿子有义务替父偿还债务,目前还没有找到支持这种观点的法律规定。
其次,程安营同志列举了债务转移的条件,并得出了未经债权人同意的债务转移对债权人没有法律效力的结论。然而,根据程文中的案例,债权人是原告张某,原债务人应该是李某之父,而新债务人应该是李某。根据债务转移的条件来看,明显缺少了条件2,即原债务人与新债务人没有达成债务转移的协议。不清楚程安营同志为什么认为还缺少条件4,即债权人不同意。如果债权人张某不同意将债务转移给李某,为什么会去找李某要求偿还债务,与李某达成替父还债的协议,并最终起诉李某?无论是缺少哪个条件,都无法成立债务转移。因此,程安营同志得出债务转移没有成立的结论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