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2-24
离婚诉前调解程序,又称为诉前调解或行政调解,是指在夫妻一方提出离婚要求之前,可以通过相关部门进行调解。相关部门指的是法院以外的机构,包括当事人所在单位、妇联、基层调解组织和行政主管部门。离婚诉前调解并非离婚的强制性程序,婚姻当事人可以自由决定是否经过诉前调解,以及选择哪个机构进行调解。诉前调解不影响婚姻当事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因此,诉前调解必须遵循自愿和合法原则,不能强制当事人进行调解。
由于相关部门对婚姻双方及其矛盾有一定了解,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婚姻家庭纠纷,防止矛盾进一步升级,发挥积极作用。在诉前调解中,相关机构并非裁判机关,双方当事人的对立性较低,可以避免进一步伤害夫妻感情,改善夫妻关系,消除对立情绪,因此更容易被当事人接受。诉前调解有效地防止了当事人轻率离婚,或促使双方达成离婚协议。
离婚调解是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的必经程序,由于其发生在诉讼过程中,因此也称为诉讼内调解。
根据《婚姻法》第32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应当进行调解”。根据这一规定,调解是审理离婚案件的必经程序。即使在起诉之前,婚姻登记机关或街道组织已进行过调解,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仍需进行调解。
在进行调解时,审判人员必须根据查明的事实,依法对双方进行说服教育工作,宣传法律、政策和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对有过错的一方进行批评,对无过错的一方进行疏导。调解开始后,应首先进行调和工作。如果感情尚未破裂,但双方无法达成调解协议,应及时判决不准离婚;如果双方感情确已破裂,没有和好可能,应进行调解离婚工作,如果当事人无法达成调解协议,应及时判决准予离婚。
离婚调解是审理离婚案件的必经程序,并不意味着当事人必须接受调解。对离婚当事人进行调解时,也必须坚持自愿和合法的原则。一方面,双方当事人必须自愿接受调解,不能被强迫接受调解;另一方面,所达成的协议内容必须是经过说服教育并由当事人民主协商的结果。
在诉讼过程中进行调解有利于对当事人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思想指导工作,妥善、慎重地处理离婚案件。而且,当事人一般愿意执行调解达成的协议,这不仅有效预防了纠纷的进一步恶化,也减少了法院的执行工作。
人民法院在调解时必须坚持自愿、合法的原则。同时,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调解,要分清双方的是非责任。必要时,可以与当地的基层组织、有关单位密切合作,共同进行说服教育工作,以促进当事人互谅互让,促成和好或达成离婚协议。
离婚诉前调解不能由法院主持进行,此时可以由当事人所在单位、妇联、基层调解组织和行政主管部门来主持进行离婚诉前调解。如果调解无法达成和解,可以提起离婚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