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土地转包转让合同中的违法问题及解决方法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4-24
违法问题的存在
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然而,个别承包、转包经营者以建设农业园、生态园为名义,在承包的耕地上从事房地产开发活动或建设农家院,并以转包为名实施再转包,最终逃离并获利。这种行为严重违反国家耕地政策,导致耕地严重流失,而这种违法行为往往出现在土地承包合同或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转让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过程中。
违法问题的具体表现
以某村A村民将承包的土地转包给外地B承包商为例,B承包商在合同标的的耕地上建设所谓××生态园(实为百余栋农家小院),使该片耕地完全失去耕种价值。随后,B承包商将农家小院再次转包给城镇居民,并与城镇居民签订××生态园转包合同。尽管A村民与B承包商签订的集体土地承包合同约定了转包需要征得村委会同意,但是B承包商却随意将耕地用于××生态园建设,并在再转包合同中约定土地用途是建设××生态园。显然,集体土地承包合同中的约束条款没有发挥应有的约束作用。此外,A村民与B承包商签订的建设××生态园合同同样存在重大缺陷,未明确界定××生态园的概念以及集体土地用于非耕地项目建设的合法性和合同履行是否必须接受村委会监督等。
主体资格和承包费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无权处分村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但某村村委会成员组织设立的合作社却通过与承包商签订转包合同,擅自将土地转包给对方,这在法律上属于无效合同。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年收益的70%应作为红利分给股东,而承包费往往是村民的一大收入来源。然而,土地承包及转包合同中通常只约定了承包费的数额、交纳方式和时间,而没有明确在无法如期足额交纳承包费的情况下的补救措施。例如,合同约定承包费按年交付,但承包商在一年内将土地转包给多人,并一次性收取全部承包费后携款潜逃。合同普遍缺乏预防和制约措施来应对这种可能出现的后果。
解决方法
加强合同监督管理
工商机关应提前做好政策及法规宣传工作,让农民充分了解国家耕地政策和相关法律,提高识别违法行为的能力。同时,工商机关应加强对合同签订情况的了解,并指导合同双方规范签约行为。具体而言,应引导合同双方在签订合同时严格限制自由转包行为,明确约定第一承包人需经过村委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同意方可转包;只有在村委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同意的情况下,第一承包人才能向次级承包人转包,并且转包合同应在村委会的监督下签署。此外,在转包合同中,应禁止约定一次性付清承包费的事项,并约定一旦第一承包人失踪或潜逃,次级承包人必须承担第一承包人对村委会承诺履行的交纳承包费义务。
加强合同检查和示范文本推广
工商机关应加强对土地承包、转包合同的检查,通过行政指导等方式规范土地承包、转包合同行为。此外,应制定和推广相关合同示范文本,以提供合同签订的参考和指导。
加强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和处罚
工商机关应与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努力,畅通申诉举报渠道,及时掌握合同违法行为动向,并采取措施制止和处罚合同违法行为。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农村集体土地转包转让合同中的违法问题,确保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合法性和合同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