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死亡赔偿标准计算方法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事故赔偿 > 交通事故死亡赔偿法律知识

交通事故死亡赔偿标准计算方法

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5-03-20

 
359856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非常宝贵的,每个人都应该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但天降横祸的时候是无法阻止的,有些人就遇到了车祸,在车祸的过程中丧生了,其家属在伤心治愈,也会追讨相应的赔偿。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为你介绍车祸死亡的赔偿标准。

一、赔偿年限的确定

根据定型化赔偿模式,确定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标准和赔偿年限。具体规定如下:

死亡赔偿金的赔偿对象是受害人的余命,但并非完全按照余命计算。如果受害人年龄过小,赔偿年限为20年;年龄较大的受害人,每增加一岁,赔偿年限减少一年。死亡赔偿金采用“继承丧失说”,而非精神抚慰金,计算公式如下:

(1) 城镇居民:死亡赔偿金 = 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20年(60周岁以上的为实际年龄减去60;75周岁以上的为5年)。

(2) 农村居民:死亡赔偿金 = 上一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N(N:60周岁以下为20年;60周岁以上的为实际年龄减去60;75周岁以上的为5年)。

(3) 60周岁以下人员的死亡赔偿金 = 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20年。

(4) 60周岁至75周岁人员的死亡赔偿金 = 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20年 - (实际年龄 - 60)]。

(5) 75周岁以上人员的死亡赔偿金 = 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5年。

二、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标准

根据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来计算死亡赔偿金。具体规定如下:

根据户籍所在地的不同,赔偿金的计算标准也有所不同。城镇户籍的受害人按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计算赔偿金;农村户籍的受害人按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计算赔偿金。尽管在同一起事故中,使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赔偿可能存在问题,但这是根据规定执行的。最高法院司法解释采用了“继承丧失说”理论,确认死亡赔偿金是对受害人未来收入损失的补偿。考虑到我国农村户籍人员普遍在城镇就业、定居的情况,这部分人员的收入和生活支出与城镇户籍人员并无太大差异,因此以死者经常居住地为基准来确定适用的标准更加公平和切合实际。

三、特殊赔偿原则

根据第30条的规定,特殊情形下的死亡赔偿金和残疾赔偿金的标准不一致。如果交通事故赔偿权利人能够证明其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受诉法院所在地标准,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的相关标准计算赔偿金。如果低于受诉法院所在地的标准,可以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的标准进行赔偿,尽可能多给予受害人一些赔偿。

四、实际赔偿金额的确定和一次性赔偿原则

根据第31条的规定,实际赔偿金额的确定和一次性赔偿原则如下:

根据第19条至第29条规定的人身损害赔偿项目,对于赔偿权利人故意或过失造成的损害,应实行过失相抵。根据《民法通则》第131条和司法解释第2条的规定,凡是赔偿权利人对于损害的发生或扩大具有故意或过失的,都应实行过失相抵,分担损失。

五、选定受诉法院

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的标准计算,因此受诉法院的选择与死亡赔偿金的数额密切相关。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法院管辖规定,交通事故案件中具有管辖权的法院一般为:被告住所地法院和交通事故发生地法院。当事人在起诉前可查阅当地统计部门的数据,选择标准较高的法院所在地,有利于受害人。在选择受诉法院时,还需考虑诉讼成本、距离、赔偿标准差异、诉讼便利性和地方性保护等因素,并进行综合考虑。

六、死亡赔偿金的性质及分配

交通事故导致的非正常死亡不仅造成了受害人生命的丧失,还给死者的亲属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这种伤害不仅表现在物质上的巨大损失,还包括精神上的创伤和痛苦。然而,人的生命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为了安慰死者的亲属,我国法律规定了死亡赔偿金,以金钱形式对精神上的痛苦进行补偿。这不仅是一种抚慰,也是对肇事者不法行为的谴责。它反映了法律对生命权的保护得到了加强,对生命权的重视。

同时,一些死者在生前或死后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其死亡导致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下降,这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给予一定的死亡补偿费既具有精神抚慰的性质,也具有经济补偿的性质。由于死亡赔偿金既具有精神抚慰又具有经济补偿的双重性质,对于该款项的分配应根据立法目的和我国现实生活情况来确定领受人的范围和分割原则。

领受人应确定在死者的配偶和直系亲属范围内,因为他们所受到的精神创伤和物质损失最大。同时,由于死者的非正常死亡导致家庭的残缺,对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影响最大,因此配偶和直系亲属是最合适的领受人。至于具体的分配比例,只能确定一个原则,由公安机关或人民法院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应以稳定死者家属的生活为主,精神补偿为辅。死者的配偶和与死者死亡时共同生活的直系亲属应获得较多的补偿,而与死者死亡时未在一起共同生活的直系亲属可以获得适当的补偿。

七、如果交通事故赔偿权利人能够证明其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其标准的,死亡赔偿金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的相关标准计算。

延伸阅读
  1. 如何计算交通事故误工费的赔偿
  2. 交通事故中受害人骨折的赔偿问题
  3. 松滋交通事故赔偿标准及争议处理
  4. 福建省交通事故死亡赔偿标准
  5. 误工费的赔偿期限标准

交通事故赔偿热门知识

  1. 交通事故二次手术后起诉是否超过诉讼时效
  2. 车祸引发流产是否需要赔偿精神损害
  3. 交通事故赔偿程序的时效规定
  4. 交通事故赔偿程序
  5. 交通肇事判刑后无赔偿能力的处理办法
  6. 乘车发生交通事故的赔偿请求方式
  7. 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交通事故赔偿知识导航

交通事故解决方案

  1. 碰瓷处理指南
  2. 交通肇事逃逸
  3. 交通事故赔偿项目
  4. 交通事故全责无责划分
  5.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流程
  6. 交通事故主次责任划分
  7. 交通事故伤残评定流程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