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人身权的侵害及其合法救济途径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知识产权法 > 著作权法 > 著作权纠纷法律知识

著作人身权的侵害及其合法救济途径

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4-10-17

 
342204

著作权法中著作人身权的侵害与救济问题

一、著作人身权侵权行为的认定及立法完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条之规定,著作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为了确定某一行为是否侵犯了他人的著作人身权,需要分析各种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并指出现行法律规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立法的建议。

(一)发表权侵权行为的认定

发表权是指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是作者或著作权人对其尚未发表的作品享有的决定是否公之于众、何时、何地以及以何种方式公之于众的权利。发表权是作者最重要的著作人身权,其他著作人身权或著作财产权均无法行使,因此,任何未经作者许可将其尚未发表的作品向不特定的人公开的行为都将侵犯作者的发表权。

在判断某一行为是否侵犯作者的发表权时,需要首先确定该行为是否发生在发表权的保护期限之内。发表权的保护期限与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限相同,因此,行为是否在保护期限内是判断侵犯发表权的首要因素。

其次,发表权的行使与作者的声望和名誉密切相关,涉及到作者的人身权利。因此,我国著作权法将发表权作为著作人身权而不是作为著作财产权来保护。

关于未发表的作品转让后受让人发表该作品的行为是否侵犯作者发表权的问题,根据我国现行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转让合同的标的只能是著作财产权,而发表权属于著作人身权,不能转让。因此,如果作者在转让合同中未明确授权受让人可以行使其发表权,则受让人使用尚未发表的作品而不得不将之公之于众的行为将侵犯作者的发表权。

关于合作作品中有一部分作者不同意发表而其他作者发表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的问题,根据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合作作品的著作权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如果合作作者不同意发表合作作品,又无正当理由的,其他作者发表该作品的行为不应该认定构成侵权。

关于债权人为了实现其债权能否强行将未发表的作品予以发表使用的问题,发表权是属于著作人身权,他人无权强迫作者发表作品或以作品作为还债的标的,否则就侵犯了作者的著作人身权。

(二)署名权侵权行为的认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署名权是指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署名权的具体内容包括:作者有权要求确认对其创作的作品的作者身份;作者有权决定是否公开或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在何种范围内公开其对作品的作者身份;作者可以通过行使署名权来表明其作者身份。

只有真正的作者和被视为作者的法人和其他组织才有资格享有署名权,其他个人和组织不得行使此项权利。侵犯署名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使用了作者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而不问该使用是否合法;使用作品时没有以作者本人所选择的形式提及作者;行为是未经作者的许可而实施。

在合作作品中因署名先后发生纠纷而提起的侵权诉讼如何处理,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和做法。一种意见认为,署名顺序反映了各个合作作者在创作作品中的贡献和作用的差别,对于擅自更改作者署名顺序的行为应认定为侵犯作者的署名权。另一种意见认为,擅自更改作者署名顺序的行为不应认定为侵犯署名权,因为署名先后并不能改变作者享有权利的性质和范围。

著作权法中的署名权和姓名权

第一种观点:署名顺序反映合作作者贡献的差异

笔者赞成第一种观点,作者的署名顺序是署名权应有的内涵,对于未经其他合作作者的同意,擅自更改合作作者署名顺序的行为,应认定为侵犯了其他合作作者的署名权。首先,署名顺序反映着各个合作作者在创作作品中的贡献和作用的差别,而署名权是作者享有的表明作品与作者之间的关系的权利,在创作作品中的贡献和作用不同,则意味着作品与作者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亦不同,故署名顺序是署名权应有的内涵。其次,既然署名顺序反映着各个合作作者在创作作品中的贡献和作用的差别,因此,这是一个事实问题,主张排列在先的作者必须举证说明其在创作作品中的贡献和作用要大于排列在后的作者,如果其举证不能,则法律应该推定各合作作者在创作作品中的贡献和作用是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署名顺序可以按照协商一致的方式或按照通常惯例来排列,如按照姓氏笔画的多少、姓氏第一个字母在字母表中排列的顺序等来排列,法院亦不至于在确认署名排列顺序的诉讼中束手无策。第三,既然署名顺序反映着各个合作作者在创作作品中的贡献和作用的差别,则其享有的著作权亦应有差别,反映在著作财产权上,贡献大的作者应该取得更高的报酬;反映在著作人身权上,贡献大的作者应该在署名中排列在前面,这也符合社会正义的一般观念。因此,将擅自更改合作作者署名顺序的行为认定为侵犯其他作者的署名权,不但符合社会正义的一般观念,操作上亦不存在不能克服的困难,而且符合著作权法关于署名权规定的精神,更能客观地反映作品与作者的关系。鉴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差异较大,建议著作权法修改时明确将署名顺序规定为署名权的内涵之一。

第二种观点:假冒他人之名发表非他人作品是侵犯姓名权

假冒他人之名发表非他人作品的行为,是侵犯他人的署名权还是姓名权?理论界对此争议相当激烈。在吴冠中诉上海朵云轩、香港永成古玩拍卖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权纠纷一案中,二审法院认为,公民的署名权受到法律保护,同时,法律禁止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有证据证明,该案系争的美术作品《炮打司令部》,落款非吴冠中署名,是一幅假冒吴冠中署名的美术作品。上海朵云轩、香港永成古玩拍卖有限公司共同公开拍卖了假冒吴冠中亲笔署名的美术作品,构成了对吴冠中著作权的侵害。

审判长吕国强在该案评析中指出,“我国《著作权法》关于‘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的’行为既包括了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者已经完成创作的作品,也包括了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者未曾创作过的作品。…画家的署名权既受到我国《民法通则》关于‘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规定的保护,又受到我国《著作权法》关于保护公民的署名权,禁止他人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的规定的保护。这种情况属于法学理论中所称的法条竞合现象。对于法条竞合,可按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处理,对于本案中两被告的行为应依据我国《著作权法》有关规定,定为侵害著作权,而不应该依《民法通则》定为侵害姓名权。” 该判决实际上是将假冒他人之名发表非他人作品的行为认定为侵犯了他人的署名权和其他著作权。

第三种观点:假冒他人之名发表非他人作品是侵犯姓名权

郑成思教授亦认为,假冒他人之名发表非他人作品的行为应认定为侵犯他人的姓名权而不是著作权法中的署名权。刘春田教授指出,“著作权是具体的,是就具体的作品而产生的,其权利也是针对具体的作品而言的,没有作品就没有著作权。离开了特定的具体作品的抽象的著作权是不存在的。《炮打司令部》既然不是吴冠中的作品,吴冠中对它就不享有任何著作权,因此不存在他的著作权被侵害的问题。认定侵犯吴冠中的著作权实际上是‘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背离了著作权是基于作品而依法产生的权利的原理。…该案如果认定侵犯吴冠中姓名权,会更有说服力”。

笔者赞成刘春田教授的观点,假冒他人之名发表非他人作品的行为应认定为侵犯他人的姓名权而不是著作权法上的署名权。署名权是基于作品的创作而取得的表明作品是作者所创作这一身份的权利,离开作品谈署名权,不但违反著作权法原理,而且也不符合逻辑。著作权法杰出的专家德利娅.利普希克在教科文组织的倡议下所著的《著作权与邻接权》一书中亦指出“当作者的名字或假名被盗用并出现在他并不是作者的作品(把一部作品的作者身份张冠李戴)时,捍卫其名字或假名的权利就与作者身份权有了密切联系。但是严格地说它并不构成作者的精神权利,而是属于人身权利。事实上,这种权利不仅属于作者,而是属于所有人。”

修改权及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侵权行为认定

我国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三)、(四)项分别规定,修改权是指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保护作品完整权是指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法律规定修改权与保护作品完整权的目的在于通过维护作品的完整性,保护作者的人格利益,使其荣誉和声望不受损害。一般认为,修改权与保护作品完整权实际上是同一种权利的正反两个方面。实践中,被指控侵犯作者的修改权及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主体多数是图书出版者及报社、期刊社。

根据著作权法第三十三条之规定,图书出版者只有经作者许可,才能对作品修改、删节。未经作者许可,即使是对作品作文字性修改、删节,也将侵犯作者的修改权。著作权法的上述规定对图书出版者的要求过于苛刻,使图书出版者动辄陷于被起诉的风险,不利于作品的使用与传播。建议在著作权法修改时,明确将第三十三条改为:“图书出版者、报社、期刊社可以对作品作文字性修改、删节。对内容的修改,应当经作者许可。但按照作品的性质及使用目的和状况对作品所做的不得已的改动,即使作者不同意,亦不构成侵权。”在著作权法修改之前,图书出版者与作者签订图书出版合同时应注意增添限制作者修改权的必要条款,以免陷于不必要的诉讼纠纷之中。

著作人身权遭受侵害的法律救济

著作人身权是指著作权法对著作权人的人格利益保护。在著作权法中,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是著作人身权的重要内容。当著作人身权遭受侵害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寻求救济。根据著作权法第四十条规定,侵犯著作权人身权的行为包括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对作品进行修改、删节,以及对作品进行歪曲、篡改等破坏作品完整性的行为。著作权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停止侵权行为,并获得相应的赔偿。

著作人身权保护及赔偿责任

著作人身权的保护

根据我国修正的著作权法第四十六条和第四十七条,当著作人身权遭到侵害时,权利人可以请求法院判令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以获得法律保护和救济。如果权利人有证据证明他人正在实施或即将实施侵权行为,并且不及时制止将会给其合法权利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害,权利人还可以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停止行为和财产保全的措施。

赔礼道歉的适用条件

在侵害著作人身权的情况下,权利人通常要求侵权人赔礼道歉。在审判实践中,有些法院在适用赔礼道歉时过于宽松,凡是当事人主张的都给予支持。然而,只有在侵权人主观上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情况下,才适用赔礼道歉。对于无过错、轻微过失、侵权时间短、范围小、影响小的案件,不应适用赔礼道歉。在判决书中,应根据权利人的请求明确赔礼道歉的方式,以消除影响为限。赔礼道歉的方式应与侵权行为的方式、程度和造成的不利影响相适应,可以采取当面赔礼道歉、书面赔礼道歉、登报赔礼道歉、在电视台赔礼道歉等方式。

精神损害赔偿的争议

关于侵害著作人身权是否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我国《民法通则》和修正的《著作权法》没有明确规定。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当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以及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时,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其中的"赔偿损失"一般被解释为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著作权法第四十六条和第四十七条规定的著作权侵权行为也包括"赔偿损失",一般认为这是著作人身权被侵害时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著作人身权的保护已经适用了精神损害赔偿。

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如果法人或其他组织以人格权利遭受侵害为由,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法院不予受理。然而,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法人和其他组织在特定情况下也享有著作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因此,当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著作人身权遭到侵害时,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他们也应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这导致了著作权法和司法解释之间的冲突,容易造成司法实践上的混乱。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尽快研究和处理这个问题,以充分保护权利人的著作人身权。

结论

著作人身权是著作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护作者的身份、尊严和名誉等人格利益。在处理侵犯著作人身权的纠纷案件时,法院应根据著作人身权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准确判断被诉行为是否构成侵权,并根据权利人的请求和案件的具体情况,依法提供相应的法律救济,充分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目前,我国著作人身权的立法还存在不合理之处,相关的司法解释与著作权法的规定也存在冲突,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延伸阅读
  1. 著作权的有效期是多久
  2. 著作权侵权的法定赔偿金额
  3. 侵权未获利算犯罪吗
  4. 侵犯著作权的民事责任有哪些
  5. 著作权是一种什么权利

著作权法热门知识

  1. 著作权不得侵犯肖像权名誉权吗
  2. 版权申请的费用有哪些
  3. 画作出版体现什么权利
  4. 表演者权中的要求报酬权如何主张
  5. 购买盗版光碟侵犯著作权吗
  6. 非营利性播放的合理使用制度的内容
  7. 侵犯流浪地球等著作权案8人获刑结果
著作权法知识导航

知识产权解决方案

  1. 假冒注册商标纠纷
  2. 商标构成的要素
  3. 合作作品中的著作权
  4. 职务作品的著作权人
  5. 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计算
  6. 著作权申请登记
  7. 著作权的诉讼时效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