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割道路事故赔偿与补偿款纠纷案
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4-12-08
案情
原告:徐某
被告:王某、唐某
1987年,原告徐某与被告唐某经法院判决离婚,女儿徐1(后改名王1)随母亲唐某生活。根据判决,原告一次性支付了徐1的抚养费700元人民币和400斤稻谷。然而,判决生效后,原告徐某未履行抚养费义务,被告唐某也未代理女儿申请法院强制执行。1990年,被告唐某与被告王某开始同居,并共同承担起抚养王1的责任。2003年10月20日,21岁的王1在苏州打工期间发生交通事故身亡。经警方调解,被告唐某与被告王某共同领取了包括死亡赔偿金、被抚养人生活费和精神损失费在内的赔偿款项,总计129,700元。原告徐某认为,作为死者的父亲,他享有法定继承权,要求对这笔财产进行分割。
审判
滨海县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徐某作为徐1的亲生父亲,在与唐某离婚前已经承担了一定的抚养义务。虽然在与唐某离婚后,原告未继续履行抚养义务,但这并不能消除他们父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条和第七十五条的规定,该院于2004年12月19日判决被告王某和唐某支付原告徐某3万元赔偿款。被告王某和唐某对一审判决不服,向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请求撤销原判并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盐城市中级法院审理后认为,交通事故赔偿款中包括了死亡补偿费,而这笔费用是对死者家属精神安慰和对死者家庭损失的一种补偿。作为王1的生父,徐某有权对这笔费用进行分割。一审法院判决被告王某和唐某支付徐某3万元赔偿款,属于合理的自由裁量。因此,盐城市中级法院于2005年6月7日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评析
本案是一起普通的诉讼案件,但由于涉及两个问题,处理起来较为困难。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死亡赔偿金、被抚养人生活费和精神损失费的法律性质;第二个问题是继承人未尽抚养义务是否有权获取被抚养人生活费、精神抚慰金和死者的死亡赔偿金。被抚养人生活费是被抚养人自身权利的客体,属于自主权利范畴,不能成为抚养人的个人财产。对于被抚养人来说,在抚养人还在世时,他们的权利可能是现实存在的,例如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也可能是预期的,例如子女将来对年老体弱、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父母的赡养。本案中的被抚养人的受赡养权本应是一种期待的权利,只因抚养人意外死亡而提前实现。在人身死亡赔偿中,精神抚慰金是一种精神损害赔偿金,其主要功能是以一定金额的支付方式对因亲人受害而遭受精神损害的死者近亲属进行补偿和抚慰,作为死者的近亲属,徐某同样有权获得。至于死者的死亡赔偿金,应当视为死者的遗产,虽然与传统民法理论存在冲突。传统民法认为,遗产是死者生前个人合法财产,其死亡后产生的财产与此不符。如果不将其视为遗产,那么这笔财产的性质和所有权归属将无法确定,法律也未给予明确答案,任何人都不能主张所有权。根据法律规定,无主财产应归国家所有,这与设立死亡赔偿金的目的相悖,也违背了公认的生活准则。将其视为遗产则能公正合理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承认法律推定效力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推定它是一种特殊的遗产,并依照继承规则进行分配,既满足了设立死亡赔偿金的目的,也体现了分配上的公正合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29条的规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解除。第18条第2款规定父母与子女之间具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尽管王1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但其父亲的权利义务关系并未改变。原告徐某未履行抚养义务不能成为切断其与女儿之间包括相互继承遗产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定依据,因此他有权参与赔偿款的分配。在各项赔偿款中,被抚养人生活费不属于遗产,不能按照继承规则进行分配,而应由各被抚养人按规定计算并分取。原告徐某、被告唐某作为死者的生父和生母,都属于被抚养人的范畴,应该获得一部分。被告王某与死者生前建立了抚养关系,也有权获得一部分。精神抚慰金是责任人支付给死者近亲属的精神损失费,是对死者近亲属本人的抚慰,因此应该由所有近亲属平均分配,原告徐某、被告唐某和王某各自应获得三分之一。由于死亡赔偿金是以死者的生命为代价获得的,在无遗嘱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推定死者生前没有留下遗嘱,因此应按照法定继承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13条第3款和第4款的规定,对于尽了主要抚养义务或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人,可以多分遗产;而对于有抚养能力和条件但未尽抚养义务的继承人,可以不分或少分遗产。在本案中,原告徐某未尽抚养义务的情节严重,因此对于死者王1的死亡赔偿金,应该不予分配。综上所述,一审和二审法院判决让原告徐某分得被抚养人生活费和精神抚慰金的处理是正确的。引用法条:[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条[2]《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九条[3]《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七十五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