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划分的合理性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8-07
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标准的合理性探讨
1. 人身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人身损害赔偿金的计算依据是基于“劳动能力丧失说”。根据这一说法,受害人因身体或健康受损,导致劳动能力丧失或减少,即构成了损害,而不仅仅限于实际收入的损失。因此,应该对劳动能力丧失进行赔偿,而不是仅仅赔偿收入的差额。为了计算赔偿金额,采用了定额化赔偿的方式,并将赔偿标准分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两个不同的标准。
2. 城镇和农村居民二元化赔偿标准的必要性
尽管我国是一个城镇化程度不高的国家,农村居民在人口结构中占据多数。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城镇居民的比例已经不可逆转地增加。目前,人身损害赔偿金和残疾赔偿金的计算依据是城镇(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统计学上,城镇(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其他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然而,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巨大,城镇居民的收入约为农村居民的三倍。随着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工作,许多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从事相同的工作,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和服务行业。虽然仍有一部分农村居民从事农业劳动,但他们同样具备劳动能力,与其他务工人员的区别仅在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因此,我认为实行城镇和农村居民二元化赔偿标准并不合理。从最直观的角度来看,相同的生命在物质上体现出三倍的差距是不符合民众道德观念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在2010年实施时对同一事故中多人死亡的赔偿进行了“同命同价”的规定。我认为,这一规定的制定主要出于道德考量,因为该规定直接突破了“劳动能力丧失说”的理论依据,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甚至没有考虑年龄因素。
3. 目前准城镇居民身份认定的现状
由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赔偿标准差距过大,因此,被侵害人是否被认定为准城镇居民成为法庭争议的焦点。根据统计局的定义,城镇人口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市的城市和批准的市建制的城镇区域内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最高人民法院《解释》发布初期,各地法院基本上严格按照户口(农业户、非农业户)认定被侵害人的城镇居民或农村居民身份。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在2006年4月3日答复四川省高院《经常居住在城镇的农村居民因交通事故伤亡如何计算赔偿费用的复函》中规定,在人身伤害赔偿案件中,应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结合受害人的住所地、经常居住地等因素,确定适用城镇居民或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准。同时,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居住在城镇一年以上的人可以被称为城镇居民。尽管最高人民法院针对城镇居民认定的不公平问题进行了扩张性解释,但该解释并没有直接明确准城镇居民的标准,只是要求法官在具体案件中结合经常居住地和收入来源等情况进行认定。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相关知识,请参考以下文章:- 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问题- 工伤待遇和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竞合时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