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3 更新时间:2024-11-15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是判定附带民事责任的重要依据,只有明确了范围才能准确判定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造成的民事损害,确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和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77条的规定,被害人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时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然而,《刑诉法》第77条虽然明确规定了因犯罪行为造成的物质损害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但并未明确物质损害的范围。
为此,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12月4日发布了《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明确了可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情况。根据该规定,可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情况包括:(1)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害而遭受物质损失的;(2)财物被犯罪分子毁坏而遭受物质损失的。
对于第一类情况,《刑法》第四章中规定的罪名大部分都有可能造成被害人物质损失,如杀人罪、伤害罪、绑架罪、强奸罪等。对于第二类情况,包括《刑法》分则第二章的危害公共安全罪、第三章的金融诈骗罪、侵犯知识产权罪,以及第六章的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等。然而,《规定》中的第5条第1款与第2款存在矛盾,这也许是司法解释的缺陷,建议对该条进行修改,以维护法律的统一和刑、民分工的界限。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主体范围包括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主体和赔偿主体。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于1998年6月29日通过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主体范围包括被害人(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已死亡被害人的近亲属、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和人民检察院。
被害人是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主体,必须存在物质损失且该损失是由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造成的。被害人不仅限于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对象,也不受被告人侵害自己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限制。此外,外国人、无国籍人在中国境内因犯罪行为遭受物质损失也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已死亡被害人的近亲属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前提是被害人的近亲属与已死亡的被害人生前存在抚养关系。近亲属的范围应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确定,如近亲属对已死亡的被害人生前存在抚养关系,应作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主体,享有原告人的地位。
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但其身份是诉讼代理人而不是原告人。法定代理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被害人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利益。
人民检察院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前提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且受损失的单位未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然而,检察院在附带民事诉讼中处于法律监督者的身份,其目的是保护国家利益,不具备独立享有原告人地位的资格。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主体包括刑事被告人、被告单位和共同致害人。
被告人在刑事上的责任能力与其在民事上的责任能力的年龄界限是不一致的。在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告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既是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主体,也是被告;被告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时,由其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
被告单位是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主体,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不是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
共同致害人包括被告人、未追究刑事责任的共同致害人和在逃犯。未追究刑事责任的共同致害人包括没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致害人和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致害人。在逃犯不能被列为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人,但可以根据被害人的物质损失判决在案的被告人负连带赔偿责任。
目前,关于死刑案件中附带民事诉讼被告资格的确定问题在审判实践中存在争议,处理方法不一致。有人认为可以采取两种方法处理:一种是将拟判死刑的被告人列为附带民事诉讼被告,并做出判决;另一种是在死刑已执行后,将已执行死刑的罪犯的遗产继承人列为附带民事诉讼被告,并做出判决。还有人认为,已被执行死刑的罪犯的遗产继承人不应成为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死刑案件中附带民事诉讼被告只能是刑事被告人。然而,《解释》第86条明确将已执行死刑的罪犯的遗产继承人作为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义务主体。我认为前述观点是不妥的。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刑事诉讼和附带民事诉讼是同一程序完成的,罪犯被执行死刑必须在整个诉讼程序(包括附带民事诉讼)完成后进行。根据《解释》第89条规定,附带民事诉讼应在刑事案件立案后第一审判决宣告前提起。如果权利人在第一审判决宣告前未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就不能再提起。但可以在刑事判决生效后另行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因此,已执行死刑的罪犯的遗产继承人不能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只能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在共同犯罪案件中,如果案件尚未审结,部分被告人已死亡,仍可继续进行附带民事诉讼,并追加已死亡被告人的遗产继承人作为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以其所继承的遗产为限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案件已结,应另行提起民事诉讼,以其所取得的遗产为限承担清偿责任。
《解释》第86条规定了五项赔偿义务主体,其中第五项是对第一项至第四项规定之外的概括。其他单位和个人对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需要与被告人存在特殊关系,如雇用、监护、代理、隶属关系等。雇主应承担由被告人受雇执行任务时发生的侵害行为的民事赔偿责任;单位应承担由被告人履行职务时发生的侵害行为的民事赔偿责任;被代理人应承担由被告人履行代理任务时发生的侵害行为的民事赔偿责任。此外,需要明确两点:一是其他单位和个人对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是替代责任而不是连带责任;二是其他单位和个人对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必须有法律依据,如果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其他单位和个人对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不承担民事责任。
关于附带民事诉讼时效问题,刑事诉讼法没有作出相关规定。但是,《刑法》规定了犯罪的追诉期限,而《民法通则》规定了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刑法和民法对追究行为人法律责任的诉讼时效期间规定不同。在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害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所适用的诉讼时效可能存在冲突。我认为,附带民事诉讼的诉讼时效原则上适用刑事法律的规定。理由如下:首先,附带民事诉讼虽然属于民事赔偿性质,但必须以刑事诉讼的存在为前提。根据刑事诉讼法第77条规定,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不受民法时效的限制。其次,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08条和《解释》第88条的规定,民事案件的起诉要求有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民事立案条件较刑事严格,如果在民法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限内无法破案,被害人无法确定被告、阐述事实理由,无法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这不利于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最后,根据刑事优先原则,在刑事案件未审结前一般不能审理民事诉讼。如果不延长民事诉讼的诉讼时效,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将得不到充分保护。如果被害人单独提起民事诉讼,则适用民法规定的诉讼时效。
在附带民事诉讼中,关于被告人是否具有反诉权的问题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被告人不具有反诉权,有人认为被告人应具有反诉权。我倾向于认同被告人应具有反诉权的观点。理由如下:首先,附带民事诉讼本质上属于民事诉讼,根据《解释》第100条的规定,附带民事诉讼的实体问题和程序处理应按照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处理。在民事案件中,被告可以对原告进行反诉,因此在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中,被告人对原告人进行反诉也是合法的。其次,根据《解释》第266条的规定,在二审案件的附带民事部分审理中,第一审民事原告人增加独立的诉讼请求或第一审民事被告人提出反诉的情况下,二审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进行调解。如果调解不成功,将告知当事人另行起诉。二审程序是一审程序的延伸,既然二审允许民事被告人提出反诉,那么一审中也应允许民事被告人提出反诉。第三,在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应平等,不能因为民事诉讼依附于刑事诉讼而剥夺民事被告人的诉讼权利,这不利于保护民事被告人的人权。最后,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设立旨在提高诉讼效率和效益。如果不允许民事被告人提出反诉,被告人对原告人的反诉请求就需要通过另外的民事诉讼来解决,这将增加诉讼负担,不利于简化诉讼程序和提高诉讼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