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4-05-19
撤诉是人民法院终止案件、结束诉讼的一种制度。我国法律以及司法解释对民事、行政以及刑事自诉案件以撤诉的方式结案,均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根据《97刑诉法》的规定,对于公诉案件的结案,只有有罪判决和无罪判决两种方式。然而,现行的撤诉制度并不能达到结案的目的。在一些案例中,被告人在撤诉后仍然被羁押,或者被取保候审,甚至被重新起诉。这导致案件被搁置,被告人的结论无法确定。
根据公、检、法在刑事案件中的分工,侦查阶段由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负责,起诉阶段由检察机关负责,审判阶段由人民法院负责。结案后,案卷由法院归档。被告人有罪,由法院交付执行,被告人无罪,由法院释放。然而,按照撤诉方式终止诉讼的案件,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却难以依法保障。
根据相关规定,撤诉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之一:不存在犯罪事实,犯罪事实并非被告人所为,不应当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实际上,这三个条件与无罪判决的规定是一致的。当检察机关要求撤诉时,人民法院应当按照以上三个条件进行审查。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即使法院准许撤诉,被告人却不被释放,而是交付检察机关。这种程序倒流既不符合法律精神,也侵害了被告人的人身自由。
撤诉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终结案件的一种方式。根据相关规定,如果人民法院裁定准许人民检察院撤诉的案件没有新的事实、证据,人民检察院重新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检察院为了规避或因证据不足,往往借撤诉拖延期限。同时,检察院为了拖延时间,坚持错误,撤诉后又以同样的事实和证据重新起诉,而法院为了维护检察院的威信,在没有新的事实、新的证据情况下,又重新受理。这样,使本应当判决无罪的案件,再次拖入旷日持久的诉讼中,使本应当无罪的被告人,继续身陷囹圄,难以获得自由。
综上所述,撤诉制度的存在导致刑事诉讼司法的缺位,使得案件难以终结,被告人的人身自由难以保障,同时也难以维护司法公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撤诉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