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12-09
根据刑法修正案(七)第253条的规定,为了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增加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窃取公民个人信息罪。这一修正案的出台是对当前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问题的回应。个人信息的不当采集、随意泄露、任意篡改、恶意使用乃至非法转卖,不仅严重侵害了公民权益,而且一旦个人信息流入犯罪分子手中,可能引发盗窃、诈骗、绑架等刑事犯罪,给公民造成二次甚至三次侵害,成为其他犯罪的源头。
个人信息和隐私是两个相关但不完全相同的概念。隐私是指不为公众所知的,具有私密性质的信息。个人信息则是一个无法被周全定义的概念。不同国家的法律对个人信息的称谓并不统一,有的称之为"个人资料",有的称之为"个人隐私"。根据主流理论和观点,只要个人信息没有向不特定的社会公众公开,主体在向特定个人或群体披露个人信息后,仍然享有隐私权。如果其他人未经许可擅自公开个人信息,仍然构成对隐私的侵权。
受法律保护的个人信息具有以下特征:
因此,在法律层面上,受保护的个人信息应具有一定程度的隐私性,并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
刑法第253条明确规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主体为国家机关或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这些单位更容易获得公民个人信息。然而,对公民个人信息负有保护义务的单位远不止这些。近年来,股市、期货、房地产行业、各种服务中介机构等都掌握了大量的公民个人信息。因此,对犯罪主体的范围进行扩大是必要的选择。
个人信息最基本的包括个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血型、健康状况、身高、地址、职务等可以直接或间接识别某个人的符号序列。根据个人信息的多样性和不稳定性,具体界定个人信息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