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界定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一般侵权 > 人身权侵权法律知识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界定

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12-09

 
333634

刑法修正案(七)对个人信息犯罪的规定

根据刑法修正案(七)第253条的规定,为了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增加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窃取公民个人信息罪。这一修正案的出台是对当前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问题的回应。个人信息的不当采集、随意泄露、任意篡改、恶意使用乃至非法转卖,不仅严重侵害了公民权益,而且一旦个人信息流入犯罪分子手中,可能引发盗窃、诈骗、绑架等刑事犯罪,给公民造成二次甚至三次侵害,成为其他犯罪的源头。

一、个人信息与隐私

个人信息和隐私是两个相关但不完全相同的概念。隐私是指不为公众所知的,具有私密性质的信息。个人信息则是一个无法被周全定义的概念。不同国家的法律对个人信息的称谓并不统一,有的称之为"个人资料",有的称之为"个人隐私"。根据主流理论和观点,只要个人信息没有向不特定的社会公众公开,主体在向特定个人或群体披露个人信息后,仍然享有隐私权。如果其他人未经许可擅自公开个人信息,仍然构成对隐私的侵权。

受法律保护的个人信息具有以下特征:

  1. 该信息的主体为自然人;
  2. 该信息与个人有密切的利益关系,如关系到个人尊严、个人的社会生存利益;
  3. 该信息具有隐私性;
  4. 该信息需被除自己之外的单位或个人所掌握。

因此,在法律层面上,受保护的个人信息应具有一定程度的隐私性,并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

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分析

  1. 扩大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主体范围
  2. 刑法第253条明确规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主体为国家机关或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这些单位更容易获得公民个人信息。然而,对公民个人信息负有保护义务的单位远不止这些。近年来,股市、期货、房地产行业、各种服务中介机构等都掌握了大量的公民个人信息。因此,对犯罪主体的范围进行扩大是必要的选择。

  3. 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对象
  4. 个人信息最基本的包括个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血型、健康状况、身高、地址、职务等可以直接或间接识别某个人的符号序列。根据个人信息的多样性和不稳定性,具体界定个人信息是不可能的。

延伸阅读
  1.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是否构成电信诈骗的探讨
  2. 一、行政复议申请的方式
  3. 申请国家赔偿的程序和要求
  4. 工资是否属于隐私: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生效
  5. 夫妻之间的工资条是否构成隐私

一般侵权热门知识

  1. 出租屋失火的处罚依据消防法
  2. 侵犯隐私权的法律规定
  3. 阿里首诉造假店: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案
  4. 申请国家赔偿的范文及要求
  5. 家人被私闯民宅怎么处罚
  6. 刑事案件的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7. 盗窃公私财物怎么处罚
一般侵权知识导航

侵权纠纷解决方案

  1. 职务侵权纠纷
  2. 因建筑物倒塌而发生的侵权纠纷如何救济
  3. 义务帮工人在帮工过程中致人损害如何维权
  4. 义务帮工人在帮工过程中遭受损害如何维权
  5. 网站等网络服务提供者收到律师函该如何应对
  6. 网络服务提供者应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形
  7. 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处理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