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界定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一般侵权 > 人身权侵权法律知识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界定

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12-09

 
333634

刑法修正案(七)对个人信息犯罪的规定

根据刑法修正案(七)第253条的规定,为了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增加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窃取公民个人信息罪。这一修正案的出台是对当前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问题的回应。个人信息的不当采集、随意泄露、任意篡改、恶意使用乃至非法转卖,不仅严重侵害了公民权益,而且一旦个人信息流入犯罪分子手中,可能引发盗窃、诈骗、绑架等刑事犯罪,给公民造成二次甚至三次侵害,成为其他犯罪的源头。

一、个人信息与隐私

个人信息和隐私是两个相关但不完全相同的概念。隐私是指不为公众所知的,具有私密性质的信息。个人信息则是一个无法被周全定义的概念。不同国家的法律对个人信息的称谓并不统一,有的称之为"个人资料",有的称之为"个人隐私"。根据主流理论和观点,只要个人信息没有向不特定的社会公众公开,主体在向特定个人或群体披露个人信息后,仍然享有隐私权。如果其他人未经许可擅自公开个人信息,仍然构成对隐私的侵权。

受法律保护的个人信息具有以下特征:

  1. 该信息的主体为自然人;
  2. 该信息与个人有密切的利益关系,如关系到个人尊严、个人的社会生存利益;
  3. 该信息具有隐私性;
  4. 该信息需被除自己之外的单位或个人所掌握。

因此,在法律层面上,受保护的个人信息应具有一定程度的隐私性,并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

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分析

  1. 扩大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主体范围
  2. 刑法第253条明确规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主体为国家机关或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这些单位更容易获得公民个人信息。然而,对公民个人信息负有保护义务的单位远不止这些。近年来,股市、期货、房地产行业、各种服务中介机构等都掌握了大量的公民个人信息。因此,对犯罪主体的范围进行扩大是必要的选择。

  3. 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对象
  4. 个人信息最基本的包括个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血型、健康状况、身高、地址、职务等可以直接或间接识别某个人的符号序列。根据个人信息的多样性和不稳定性,具体界定个人信息是不可能的。

延伸阅读
  1. 侵犯隐私有哪些法律责任
  2. 偷拍曝光别人隐私违法吗
  3. 倒卖信息怎样量刑定罪
  4. 隐私权与网络隐私权
  5. 如何解释商业秘密的实用性与价值性

一般侵权热门知识

  1. 出轨是否属于个人隐私
  2. 有人把隐私放到网上怎么办
  3. 制造假冒标签违法吗
  4. 失火补助申请书怎么写
  5. 员工出错导致公司损失要赔钱吗
  6. 车子放在路边被别人撞了怎么办
  7. 私自进入他人房屋并造成损失怎么办
一般侵权知识导航

侵权纠纷解决方案

  1. 职务侵权纠纷
  2. 因建筑物倒塌而发生的侵权纠纷如何救济
  3. 义务帮工人在帮工过程中致人损害如何维权
  4. 义务帮工人在帮工过程中遭受损害如何维权
  5. 网站等网络服务提供者收到律师函该如何应对
  6. 网络服务提供者应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形
  7. 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处理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